一、孔子的论语
1、孔子说:“不合礼仪的事情不看,不合礼仪的事情不听,不合礼仪的事情不言,不合礼仪的事情不做。”
2、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不论枕上、厕上、舟车上,任何处,可拿出论语,读其一章或二章。整部论语,共四百九十八章;但有重复的。有甚多是一句一章,两句一章的。再把读不懂的暂时跳过,至少每年可读论语一遍。自二十岁起到六十岁,应可读论语四十遍。
3、 子曰:吾,十有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4、改造命运的终极秘籍(大泄天机!)
5、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6、泰伯第八(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7、前一章 说过,他们这时靠教授典籍为生,还靠在婚丧祭把及其他典礼中“相礼”为生。
8、读论语可分章读,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遇不懂处暂时跳过,俟读了一遍再读第二遍,从前不懂的逐渐可懂。如是反覆读过十遍八遍以上,一个普通人,应可通其十分之六七。如是也就够了。
9、欲以圣人之道传后世,故传国学经典。
10、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在卫国,孔子夫人亓官氏去世。
11、敬畏——是人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有时候它是一种风格,有时候它是一条底线。
12、德不孤,必有邻。有德之人不会孤立无援,身边也不会缺少追随者。如果想要获得大家的用户,一是要做到“敬而无失”,二是要“恭而有礼”。
13、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14、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5、如果不先行其言,而夸夸其谈,用自己没要验证过的理论来教训、说服别人,往往只会适当其反,正如孔夫子所说的:巧言令色,这样的人,大多数,都是取于利而鲜于仁。
16、只看“传而习”好了,活到老学到老。或许每天都应该问一下自己:我今天学习了吗?有进步吗?实践了吗?我懂得那么多道理,需要每天去做啊。不要平时像个智者一样劝导别人,遇到事情就像个傻子一样折磨自己。
17、可惜的是,我们经常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忘了为什么学习。
18、时刻保持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最难。遇事时,子女为父母效劳;有好吃的,让父母享用,这样就算是孝顺了吗?
19、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20、乡党第十(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二、礼别异出自孔子的论语
1、论语中还富含众多的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又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冉有问:“听到可做的事,就去做吗?”孔子说:“是的。”
3、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扩展资料《论语》产生的影响:
4、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这一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5、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孔子四十岁,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自称四十岁不疑惑。
6、学习中,我们要谦虚,多向别人请教,正如《论语》中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即“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以做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并且要做到学思结合,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创作年代约公元前540年—公元前400年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8、尧曰第二十(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9、信世人皆可以成圣贤,故诲人不倦。
10、014白岩松:不要拿别人的标准定义自己的人生
11、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12、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
1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4、解读:培养学生,既要保养其纯真的一面,又要教之以人文礼仪,使二者相得益彰。
15、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是孔子的大弟子,他领会了其老师思想之精髓,一生尽心尽力做事,将每一件事能做得圆满,做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真诚地对待和自己交往的朋友;及时温习、领会老师所授的知识,使其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16、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1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18、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19、《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智者能看透世事,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去私,所以不忧。勇者不畏困难,所以不惧。
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篇》
三、以下关于鬼神观的话哪些出自孔子的论语
1、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2、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3、④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原则。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精神。
5、解读:当老师的,常鼓励学生要上进,但自己也不能自满,应努力追求自身的完美,给学生一个表率。
6、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五十五岁。春天,齐国送八十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7、给孩子们一束照亮文学的光。
8、解读: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书中有黄金屋,有千钟粟,有颜如玉,而是为了自我人格的完美。这是老师教给学生最重要的一课。
9、读书人的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10、⑧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1、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2、图|电影《孔子》(2010)
13、(周六)故事连载|猫星
14、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重任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德为己任,难道不重要吗?至死才停止,难道不遥远吗?”
15、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德行,应该是最高等了!但人们已经很久没有这种道德了。”
16、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7、⑥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8、《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19、③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20、《论语》是儒家经典作品之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宋代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在中国历史上,无论在官绅士人、还是在平民百姓中间,《论语》都是无可逾越的圣典。
四、孔子的论语中提到了天命
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篇》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无比强大的意念能量,能治疗很多疾病
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5、不在乎别人是否“己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可能是因为沟通的方法不对,导致别人不了解自己。
6、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所以自称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这一年,齐景公与晏婴来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道德经》:你的人生要及时归零!
9、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10、孔子主张的较低政治目标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11、何不远离这些颠倒之事,做一个好学之人?!共勉之!
1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论语‧述而》
13、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14、若有人能做到这一点,此人已经解脱了钱财的束缚!
15、《论语》的核心精神是仁。
16、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7、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8、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9、(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若不加思考,学得越多,可能受蒙蔽越深。只有在学习中思考,思考中学习,才能明辨真伪,然后去伪存真,为己所用。
五、赞美孔子的论语
1、 《论语》中有最严格的自我教养的言论。
2、大意是:子贡问:“贫困而不对人阿谀奉承,富贵而不骄傲自大,何如?”孔子说:“不错,但不如贫困而乐道,富贵而好礼的人。”
3、孔子去世后第二年,鲁哀公下令将孔子故宅改为庙堂,并将孔子生前的衣冠琴书置于堂中,供后人祭祀参拜,两千年来从未间断,且历代各朝不断扩建整修,形成了今天的孔庙。孔子后代居住的府第则被称为孔府,即“衍圣公府”。至于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则被称为孔林,也称“至圣林”。
4、颜渊请教如何行仁。孔子说:“能够自己做主实践礼的要求,就是仁。只要如此做,天下人都会肯定你走在正道上。行仁靠自己,难道靠别人吗?”
5、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在外要尊敬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人相处要友爱,亲近有仁爱之心的人。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则学习文化知识。”孔子极其重视对弟子的道德教育,一个人要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去学习如何做学问。后来,孔子的这段话成为《弟子规》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6、八佾第三(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7、⑤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8、卫灵公第十五(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
9、古代圣贤往往讲究“述而不作”。《论语·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对古人的思想进行传播、阐述,但不创作,相信并喜好古代文化。”也有说法认为述而不作是指在讲故事或道理时,要全面客观,而不夸张、曲解或隐瞒。老子西出函谷关,关令尹喜再三祈求,才写下一部道德经。实际上,《论语》也并非孔子所作。
10、⑧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1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位居“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12、⑤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3、①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4、子路问:“听到可做的事,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可以?”
15、引导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乐学”。“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当今中国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要引导孩子形成自觉而快乐的学习行为和心理,这是最理想的成长。
16、(译文)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17、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18、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9、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20、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六、孔子的论语
1、011不公平是世界真理(深度好文)
2、孔子去世后,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将孔子的言论口口相传,并记录下来,形成了《论语》。《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共有三个版本,一是鲁国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二十篇,二是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二十二篇,三是从孔宅夹壁中发掘的《古文论语》二十一篇。现存《论语》20篇,共492章,每篇取首章首句的前两个字为标题,篇幅短小,言简意赅。
3、解读:后世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4、①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6、译文: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7、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西狩获麟。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春秋》。同年六月,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三天,见鲁哀公,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恒,没有得到支持。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8、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鲁国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受到人们的奉祀。
9、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0、若使中国人,只要有读中学的程度,每人到六十岁,都读过论语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
11、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1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
13、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14、特别会说话八面玲珑的人,很聪明,但很少有仁德。这类人,不会让自己吃亏的,做普通朋友还不错,但不可深交,他也不会跟你深交。
15、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6、礼代表外在的规范,仁代表心的自觉。孔子的礼和仁即是社会政治概念,又是伦理道德概念,它们是 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礼何?只有仁礼结合,才是孔子的理想。仁是礼化的仁,礼是仁化的礼。孔子的理想社会就是:建立有等级但又不过分对立,行仁爱但有差别的像周王朝那样的社会。
17、 最后,提醒一点:《论语》的读音,在这里“论”读第二声,( lún yǔ )
18、②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9、心存敬畏,言行高尚,这才是君子立身处世之道。君子有三畏,“畏天命”居于首位,是指敬畏自然,强调天人合一。畏大人,是敬畏有德有位者。畏圣人,是因为圣人之言万古不易。
20、解读:学不厌,教不倦,这是为师的基本品德。
1、《论语》,由孔子的学生和再传弟子编纂,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在战国初期成书。
2、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经过这一系列打击后,孔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