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1、来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有:狐假虎威、叶公好龙、画蛇添足、掩耳盗铃、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滥竽充数、亡羊补牢、井底之蛙、自相矛盾、买椟还珠、后生可畏、程门立雪、别开生面、白头如新、不遗余力、髀肉复生、三人成虎、不贪为宝、一丘之貉、天经地义、为虎作伥、雕虫小技等。
2、描写人物仪态、风貌
3、战国时期《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4、(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5、描写人的品质、智慧:
6、寓意:形容刻苦学习。股:大腿。
7、古代齐国有一位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的乐队里充数。见《韩非子·内储说上》。
8、刻舟求剑:kèzhōuqiújiàn
9、出自《列子天瑞》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于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日。在别人的劝导之下,他又放下心,开心极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了。另外一个人物,开导杞人的热心人,他的解释虽然不科学,但是他关心他人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
10、鹬蚌相争、画蛇添足、自相矛盾、杯弓蛇影
11、(hándānxuébù)
12、(译文):好比坐在里井看天的人,说天很小,其实天并不小。
13、刻舟求剑:时势已变,刻舟求剑只会成为前进的绊脚石。
14、女娲难过极了。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灭。又造了船,好救出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
15、古代音乐家公明仪每次弹琴时,他的琴声引来很多鸟儿与蝴蝶。当看到水牛在吃草,就对水牛弹奏几曲,结果水牛无动于衷地走开,公明仪大叹:“对牛弹琴,一窍不通。”
16、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不合时宜: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17、是的画蛇添足的故事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二》。楚国一位舍人得到了主人送的一壶酒,觉得几个人一起喝嫌少,一个人独喝又嫌多,于是让几个人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就喝酒。有个人蛇先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喝,看看其他人还没画好,又左手拿壶,右手给蛇画脚,还没等他画好脚,另一人的蛇画好了,夺过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添上脚呢?”说完把酒喝了。那个画蛇脚的人,终于没有喝上酒。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其《感春》诗中写道:“画蛇著足无处用,两鬓雪白趋埃尘。”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有时也作“画蛇著足”。
18、狐假虎威滥竽充数三人成虎高山流水画蛇添足后来居上各有所长杞人忧天南辕北辙刻舟求剑望梅止渴与狐谋皮唇亡齿寒少见多怪塞翁失马乐不思蜀黔驴技穷毛遂自荐绝对都是我现翻的书找的
19、出处:《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20、寓意: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经消化理解,笼统接受。
二、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二年级
1、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2、寓意:鲁班是古代传说中著名的木工。在鲁班门前摆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含有不自量力的意思。
3、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
4、杞人忧天: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5、卧薪尝胆,读音是wòxīnchángdǎn,汉语成语,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
6、出处:汉·王充《论衡》:“犹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
7、(解释):黔:今贵州省一带;技:技能;穷:尽。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8、晋朝河南人乐广十分好客,见一朋友好久不来家里,十分奇怪,就去拜会他,朋友说上次在你家喝酒杯中有蛇,喝后回来后就生病。乐广不解,回到家便查原因,原来是挂在墙上的角弓影子倒射在酒杯所至,朋友闻知后就病愈。
9、·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10、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11、做事、学习、认真的成语
12、(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13、孔子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14、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一棵的往上拔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禾苗都已经死了。
15、掩耳盗铃:yǎněrdàolíng
16、赵国将要讨伐燕国,苏代(战国时策士,纵横家苏秦的弟弟)替燕国游说赵惠文王,讲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恰好看到蚌出来晒太阳。鹬趁机啄蚌的肉,蚌把两扇介壳一闭就夹住了鹬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蚌也针锋相对地说:‘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夹住不放),就有死鹬。’两者谁也不肯罢休,这时过来一个渔父把两者一起拎走了。”燕赵相对抗,都搞得很疲劳,我恐怕强大的秦国正在扮演渔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惠文王赞同苏代的意见,停止对燕国用兵。
17、出处:《魏书·明亮传》:“辞勇及武;自相矛盾。”及《韩非子·难势》。
18、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19、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20、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三、守株待兔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1、南辕北辙、害群之马、盲人摸象、讳疾忌医
2、春秋时期,孔子经常与学生讨论为人的问题,他说:可鄙的庸俗低级的家伙不能与之同事,当他没得到权势或好处时,他生怕得不到就想方设法得到。而当他得到时,却又怕丢失掉。像这样的人都是利欲熏心,处处为个人打算,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
3、(释义):秦国吕不韦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4、译文:见到兔子回头叫狗去追,这不算晚;羊被偷走赶紧加固羊圈,也还不迟。
5、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膘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6、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7、故事:公元206年冬至公元207年春,当时屯兵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请诸葛亮辅佐的故事。
8、(出自):《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9、不久,天火熄灭了,洪水中的人们被救上来了。可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10、(释义):想去楚国却往北走。
11、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12、掩耳盗铃:事情已经清楚了,你还想掩耳盗铃?
13、(zìxiāngmáodùn)
14、出自《笑林》鲁国有个人,拿着长竿子准备进城,起初,竖着拿,不能进城;横着拿,也不能进城。他实在想不出什么办法了。不久,有个老人到这里说:“我虽然不是什么圣贤,只不过见到的事情多了,你为什么不把长竿从中间截断后再进城呢?”于是那个鲁国人就按照老者的说法把长竿截断了。
15、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16、释义: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17、坐井观天井底之蛙刻舟求剑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揠苗助长叶公好龙自相矛盾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画蛇添足滥竽充数亡羊补牢杯弓蛇影买椟还珠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夜郎自大黔驴技穷杞人忧天
18、指鹿为马: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19、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20、译文: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用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四、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1、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
2、出处:先秦·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3、寓意:比喻说话办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4、(xuánliángcìgǔ)
5、寓意:“按图索骥”这个成语一般既用来表示做事死板,机械,广泛用于贬义词,也比喻按照线索来寻找,这一种解释不含贬义。
6、例句——一篇文章的观点要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
7、精卫填海、八仙过海、夸父追日、开天辟地
8、~~~~~~~~~~~~~~
9、寓意:比喻不主动的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10、出处——《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1、出处:《庄子·秋水》:“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局限)于虚(所居住的地方)也。”《后汉书·马援传》:“子阳(公孙述)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
12、(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13、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14、礼贤下士(成语释义)对贤者以礼相待;对学者非常尊敬。封建时代指帝王或大臣降低自己的身份敬重和结交一般有才德的人,使为自己效劳。(出自):《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礼贤下士,圣人垂训;骄多矜尚,先哲所去。”《新唐书·李勉传》:“其在朝廷,鲠亮廉介,这宗臣表,礼贤下士有始终,尝引李巡、张参在幕府。”自相矛盾(解释):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出自):《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15、出处: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山仑吞个枣。”
16、出处:元·贾仲名《对玉梳》:“你要我便是望梅止渴。”及《世说新语·假谲》。
17、出处:先秦·韩非子《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18、释义: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19、(yǎněrdàolíng)
20、庖丁解牛、起死回生、患得患失、庸人自扰
五、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1、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2、按图索骥、后来居上、邯郸学步、望梅止渴
3、寓意:买了放珍珠用的盒子,却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4、寓意: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5、不折不扣、百发百中、十全十美、半信半疑、一心一意、人山人海、不明不白
6、(出自):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7、人面兽心:面貌虽然是人,但心肠象野兽一样凶狠。形容为人凶残卑鄙。
8、出自《战国策》讲述了一个人想要乘车去楚国,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最后,只能是离楚国越来越远了。
9、抱薪救火(bàoxīnjiùhuǒ)
10、新版语文教材1~9年级必背142篇古诗文
11、寓意:有人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12、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13、(wàngméizhǐkě)
14、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15、交战后,赵营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这时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
16、老虎听了不以为然。狐狸又说:不信你跟着走,看百兽见了我会怎样。
17、晋: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18、出自《韩非子五蠹》传说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子上死了,他便放下手中的农具在那里等待,希望能再次得到撞死的兔子,导致兔子也没有得到,庄稼也荒芜了。
19、故事: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命手下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当时,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为了打败赵军,他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
20、汉: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六、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1、白话翻译: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2、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当时一些思想家把寓言当成辩论的手段。为了在政治主张上战胜对方,往往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或谚语。通过艺术加工,用鲜明生动的抽象的代替议论进行激烈的争辨斗争。中国民间寓言极为丰富,一般的都比较短小。除汉族外,还有各少数民族寓言。各族人民创作的寓言,多以动物为主人公,利用它们的活动及相互关系投进一种教训或喻意,达到讽喻的目的。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光芒。
3、·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4、解释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故称善守为墨守;成规:现成的规矩、制度。指思想固执保守,守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出处清·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朱尝墨守以为准的也。”
5、寓意: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的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6、(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7、草木皆兵(苻坚)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8、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9、抱薪救火、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
10、出自《韩非子》齐宣王命令人们吹竽的时候,必三百人,有一位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队里充数。齐宣王死了以后,齐缗王继位,喜欢听人单独演奏,南郭先生就逃跑了。
11、西晋史学家陈寿《三国志·蜀志·秦宓传》:“昔楚叶公好龙;神龙下之;好伪彻天;何况于真?”
12、5亡羊补牢(wángyángbǔláo)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出自《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螳螂捕蝉亡羊补牢掩耳盗铃南辕北辙黔驴技穷揠苗助长滥竽充数叶公好龙画龙点睛画蛇添足买椟还珠狐假虎威愚公移山害群之马画蛇添足掩耳盗铃亡羊补牢守株待兔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坐井观天井底之蛙夸父追日女娲补天鹬蚌相争螳螂捕蝉坐享其成后羿射日……还有很多南辕北辙、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狐假虎威、叶公好龙、画蛇添足、掩耳盗铃、滥竽充数、亡羊补牢、井底之蛙、自相矛盾、买椟还珠
13、2守株待兔(shǒuzhūdàitù)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出自《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14、·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15、出处:《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16、(kèzhōuqiújiàn)
17、毛遂自荐、一鸣惊人、纵虎归山、世外桃源
18、狐假虎威:假:借。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后以“狐假虎威”来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19、这个成语是:井底之蛙。井底之蛙,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井底的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现比喻那些见识短浅的人。成语出自《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近义词:一孔之见、坐井观天。
20、三顾茅庐,现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1、春意盎然、阳春三月、春回大地、春山如笑、盛夏酷暑、骄阳似火、烈日当空、烈日炎炎、秋风送爽、秋色宜人、秋高气爽、雁过留声、雪兆丰年、寒冬腊月、三九严寒、滴水成冰
2、(解释):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3、守株待兔:shǒuzhūdàitù
4、赵国将要讨伐燕国,苏代(战国时策士,纵横家苏秦的弟弟)替燕国游说赵惠文王,讲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恰好看到蚌出来晒太阳。鹬趁机啄蚌的肉,蚌把两扇介壳一闭就夹住了鹬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
5、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到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6、亡羊补牢: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7、守株待兔:守是守候、等候的意思,“株”是指露在地面上的树木的根和茎。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守候在树旁,等着捡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存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8、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9、破镜重圆、才高八斗、一毛不拔、迎刃而解
10、寓意:这则寓言通常拿来做交浅不能言深的世故教训。告诉我们,听别人的意见要选择正确的,而不要看提意见的人跟自己的关系,对人不可以持偏见。
11、(解释):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12、望洋兴叹杞人忧天愚公移山滥竽充数郑人买履
13、出自《韩非子》有一个在郑国卖珠宝的楚国人。他用名贵的木头雕刻了一只装珍珠用的匣子,有个郑国人把匣子买了去,却把里面的珍珠还给了他。
14、例句——我们应当记取刻舟求剑的教训,使我们的思想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
15、(duìniútánqín)
16、《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后汉书·马援传》:“子阳(公孙述)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
17、说完狐狸大摇大摆地向前走去,老虎半信半疑地跟在后面东张西望。只见很多野兽见到狐狸来了都吓得跑了。老虎却不知道野兽实际上是怕自已而不是怕狐狸。
18、出处——《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廓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效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9、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滴水穿石、孜孜不倦
20、四面楚歌,读音为sìmiànchǔgē,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1、寓意: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2、寓意: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的话,最终便会自食其果。
3、出处——清·黄遵宪《感事》:“金玦庞凉舍隐痛;杯弓蛇影负奇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