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荀子名言
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2、请右上点(···)分享!
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战国·荀况《荀子·乐论》。入人:进入人们心中,指动人。化人:感化人们。这两句大意是:声乐深深地打动人们的心灵,迅速地感化着人们。激昂慷慨的乐声,能使人精神振奋,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缠绵悱侧的乐声,能使人精神郁结,徘徊不前;淫荡颓摩的歌声,能使人精神颓废,玩物丧志。所以古人认为~,并认为从一国的音乐可以推知其政治,可见音乐的导向不能忽视。强调音乐的艺术功能时可以引用。
6、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7、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8、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
9、推荐理由:每日分享精彩搞笑视频
10、战国·荀况《荀子·富国》。下:指百姓。上:指政府、国家。这两句大意是:百姓贫穷,那么国家也贫穷;百姓富裕,那么国家也富裕。国库的财富由百姓供给,要使国库充裕,必须先使百姓富裕,没有百姓贫而国家富的。所以采取措施,鼓励生产,使百姓富裕,是国家富裕的基础。这两句可用于阐述民富与国富的辩证关系。
11、《中华诗文学习》主编、北京海淀区社区教育特约咨询顾问相京先生解读
12、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13、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名言
14、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荀子
15、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民乡方矣。《荀子·乐论篇》
16、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1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8、战国·荀况《荀子·大略》。纤纤(xiān先):细微。这两句大意是:灾祸的产生,是由细微的萌芽状态开始,~点点发展起来的。灾祸的发生不是猝然而至,而有一个萌芽、发展、形成的过程,它的开始总是由细微处萌芽的。所以对于任何可能导致灾祸的苗头,都不可掉以轻心。这两句可用于告诫人们对灾祸要注意防微杜渐。
19、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荀子·修身》
20、战国·荀况《荀子·荣辱》。这几句大意是:赠人美好的言辞,比布帛还要温暖;出言伤人,比用长矛利戟刺人还要严重。言语可以给人带来愉悦,也可以给人带来痛苦。这几句以善言暖于布帛,恶言深于矛戟作比,形象准确地说明了这种感觉意识。这种以物质喻精神的方法可以学习;也可直接用“与人善言,暖于布帛”表达关心、爱护的语言给人们带来的温暖,用“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表达恶言恶语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告诫人们切不可恶语伤人。
二、荀子名言100句与解释
1、战国·荀况《荀子·王制》贤能人破格提拔,缺德无能人立即罢免,罪魁祸首不等教育就杀掉,普通人不忙治理先教化。
2、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荀子·乐论篇》
3、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解蔽》
4、战国·荀况《荀子·修身》。非:批评。当(dàng荡):恰当,正确。是:肯定。谄谀(chànyú产余):阿谀奉承。赋:败坏.伤害。这几句天意是:批评我批评得正确,他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肯定得正确.他就是我的老朋友;一味对我阿谀奉承者,正是要败坏我的人。作为识人、择友、自我修养的格言,~等句仍有借鉴意义。
5、译文:仁者推行道,并不刻意去做;圣人推行道,不必勉强去做。仁者在思虑道时,是恭敬的,圣人在思虑道时,是乐在其中的。这就是治心的根本方法。
6、习俗移志,安久移质。《荀子·儒效》——荀子名言
7、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
8、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儒效》
9、荀子。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名况,赵国人。他批判和总结了先秦以来的学术思想,发展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首创性恶论,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文章说理透辟,结构谨严。著作有《荀子》。
10、(感悟)不经历风雨,怎知谁是英雄。
11、战国·荀况《荀子·劝学》。虫:蛆虫。蠢(dù杜):此指虫子。这两句大意是:肉腐烂了就会生蛆,鱼干枯了也会生虫。荀子是以~作比喻,说明世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它各自发生的原因,一个人享受荣誉还是蒙受耻辱,也是依据各自的品德高下来决定的,因此君子应当善于选择良师益友,远邪近正,加强修身立德的锻炼。这两句可用以说明:坏事情的发生必有其发生的条件,应当检查,反思,多从自身去寻找原因。
12、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13、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14、定居一定要选择适当的邻里,交游一定要接近贤士。
1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16、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荀子·解蔽篇》
17、把他用在人身上,我不敢恭维,学校有句话很好,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同样,人也可以被感化,更何况,人人出身不同,有好的,坏的,高的,低的,但毕竟不是他们的错.我对荀子这句话的意见我保留.
18、见《荀子·修身》。饶乐:富裕安乐。这句大意是:劳累辛苦的事就争先去做、致富致乐的事就让给别人。这是荀子提倡的修身之道,可用以说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道理,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19、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20、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三、荀子名言名句大全
1、(感悟)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在于你对事业的态度,你认真敬业,就会成功,你敷衍轻慢,就会失败。
2、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乐论篇》
3、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4、(原文):战国 荀子《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译文):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
5、战国·荀况《荀子·儒效》。移:改变。质:车质。这两句大意是:习俗风尚能改变人的志向,长期安居能转变人的气质。荀子《劝学》有:“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可以作此二句的注释,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志向,性格,品德,气质。人是社会的人,离不开其周围的客观环境,必然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可以此二句说明风俗、环境对人影响之大,强调移风易俗的重要。
6、不慕往,不闵来,无邑怜之心,当时则动,物至而应,事起而辨,治乱可否,昭然明矣。《荀子•解蔽篇》
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9、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10、生死俱善,人道毕矣。
11、荀子的名言名句有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12、译文:音乐生于人心,感人的力量最深,改变人的情感也最快,所以先王非常谨慎地制定音乐。音乐中正平和,百姓就和睦而不至于淫放,音乐严肃庄重,百姓就整齐而不陷于纷乱。
13、战国·荀况《荀子·富国》。和:指农民顺应农时适时耕种。斟酌:考虑是否得宜。这两句大意是:英明的君主,一定谨慎地使农民适应农时耕种,节省开支,扩大生产,开拓财富来撼,并且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考虑调整。荀子认为这样才算是精通治国大,著名成语“开源节流”即从此来。“开源节流”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富国富民的经验总结,是治国之法宝,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永恒价值,什么时候都不应丢掉这个法宝。
14、为之无益於成也,求之无益於得也,忧戚之无益於几也,则广焉能弃之矣。不以自妨也,不少顷干之胸中。《荀子•解蔽篇》
15、战国·荀况《荀子·劝学》。箸:通“著”,附着。这几句大意是:君子的学习,听在耳中,记在心里。此条通过学习过程中“耳”与“心”的关系的描述,阐述专心思考的重要性.学习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需要眼、耳、心、口的积极配台,单凭哪一个环节独立发生作用而排斥其它,都是不可能奏效的。此句以“耳”、“心”为例,含蓄生动,道理尽明,可谓言简意赅。
16、战国·荀况《荀子·荣辱》。好(hào浩):喜欢。恶(wù务):厌恶。这几句大意是:饥饿了就想吃饭,寒冷了就想温暖,疲劳了就想休息,爱好利益而厌恶祸害,这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本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暧,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这是人求得自身生存的基本要求,因而也是人的自发欲望,属于人的本性。可以用这几句表明衣、食、住、息是人的正常要求,应该得到满足,好利恶害亦属人之本能,只要不损人利己,也无可非议。
17、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18、战国·荀况《荀子·儒效》内在上能全心全意控制个人的私心,然后方能廉洁奉公;外在上能抵御外物的诱惑,行为不为性情所乱,而后才能成就“德”这样的理想人格。
19、不慕往,不闵来,无邑怜之心,当时则动,物至而应,事起而辨,治乱可否,昭然明矣。《荀子·解蔽篇》
20、见《荀子·大略》。厌:足。本句大意是:学习与求教不应该有满足的时候。这是中国人治学所追求的—种境界。“学”与“问”是学习过程中的两个重要范畴,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获取真知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条件。知识无止境,学问也应该永不满足,它不仅道出了一个规律,而且道出了人的一种精神。正因为如此,这一名句成为千古习诵的格言。
四、荀子名言名句六年级下册
1、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2、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下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下臣事君以货,所愿不得遂毁之。组织里若有人送礼太大,必有所求,如所求未遂,则常反向攻击。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4、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篇》
5、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6、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
7、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8、(译文)不经过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无法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不经过艰难的考验,无法知道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
9、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荀子·修身》
10、战国·荀况《荀子·解蔽》明:光明,明亮。贤:人才,贤德。指有德有才的人。
11、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荀子•王制篇》
12、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13、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以赞稽之,万物可兼知也。身尽其故则美,类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荀子•解蔽篇》
14、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15、(原文):战国 荀子《荀子·儒效》:“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毫)厘,无它道焉。”(译文):圣人一样的人,以仁义为本,是非分明,说到做到,不差一毫一厘米,没有其他的窍门。
16、战国·荀况《荀子·劝学》。怠慢:懒惰,松懈。作:发生。这两句大意是:懒惰、懈慢就会忘记自身,灾祸就会发生。在社会生活中,人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而懒惰、懈慢会便大脑处于松弛、麻木的状态,以至于忘记了自身的处境,忘记了对自身的防护,对一切持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送样就会导致灾祸的发生。这两句可用于告诫人们要警觉、谨慎,不可懈怠。
17、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荀子·荣辱》
18、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後分也。《荀子•礼论篇》
19、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君子不为小人匈匈也辍行。
20、说明为人应当诚实的道理。
五、荀子名言不知则问
1、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名言
2、学无止境。——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荀子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荀子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荡荡乎其有以殊于世也。——荀子
3、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名言
4、大凡是人,往往都有惑于枝节问题而看不清大局的毛病。
5、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6、战国·荀况《荀子·天论》。大:尊。天:生长万物的大自然。思:犹"幕",寄希望。孰与:何如。物畜:把天当成物质看待。制:管制,控制。从:顺从。颂:歌颂。用:利用。这几句大意是:与其尊敬天而希望它赐以福泽,还不如把它当成物质看待而管制它;与其顺从天意而歌颂它,还不如对天生的物质加以控制而充分利用它。在荀子的宇宙观中,天只是自然存在的物质,而不是宇宙万物的主宰者。人在天的面前,不是俯首帖耳任其摆布的奴隶,而是人能胜天,人力可以控制和利用自然。这一光辉思想和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尖锐对立,他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人的能动力量,对人类战胜自然和人类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7、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8、1我想要出身贫贱却能够富贵,生性愚蠢却能够变得聪明,穷困而变得富有,可以吗?孟子说:大概只有学习吧。2君子没有官位却很高贵,没有俸禄却很富有,不说话却使人信服,不发怒却让人感到他的威严,处境困厄却(荣耀),独自居住而感到快乐3放纵自己的性情却不去学习,就是小人了(意译)4王者说:没有德行则不会高贵,没有能力则不能做官,没有功劳则不能奖赏,没有罪过则不能处罚
9、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10、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乐论篇》
11、战国·荀况《荀子·议兵》。敬:恭敬谨慎。慢:怠慢,疏忽。这几句大意是:凡是各种事业的成功,一定在于恭谨小心;它的失败,一定在于怠慢疏忽。所谓“敬”,就是小心谨慎,认真负责,一丝不苛;所谓“慢”,就是敷衍了事,马虎大意,怠慢疏忽;“敬”.显示出对事业的追求,“慢”,暗示了对物质生活的贪图;“敬”表现出积极的进取心,“慢”表现了消极被动的心理。很显然,“敬”与“慢”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工作态度,自然也带来两种不同的结果。前着将使事业兴盛发达,后者势必导致衰落失败。可以此二句说明对工作的不同态度将带来不同后果,勉励人们勤于事业。
12、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劝学》
1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公生明,偏生暗。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14、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
15、译文:做了却无益于成功,追求却无益于得到,忧愁却无益于解决危机,对于这样的事,就应当将它抛弃得远远的。不因为它而妨碍自己,也不让它对心有片刻干扰。
16、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