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相见不相识的下一句
1、“儿童相见不相识”,出自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后几句的诗是——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我口袋里装满了买酒的钱。
3、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鹤发垂肩尺许长,这是什么情况?离家三十五端阳。与我有关系吗?头发到哪里,离家的具体年数,有区别吗?看第一句,我们知道是个老人。看第二句,我们知道他离开家乡很久了。除此之外呢,没有了。拖拉半天,看不到重点。哪里有贺诗狂的精干老到。
5、下一句诗是”笑问客从何处来“。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回乡偶书二首·其一作者: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6、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7、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8、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9、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10、(1)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11、点评:「莫言」即不要说的意思。「芰荷」即菱角和荷花。两角的叫作菱,四角的叫作芰。
12、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这两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充满生活情趣。
13、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14、⑸笑问:笑着询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15、古代诗人的遗憾与今天人们的叹息相比,更深远、开阔,而生活在越来越物质化的现代的人们,更多了一些脆弱的矫情,古人的遗憾哪怕再令人惋惜,也让人感到舒畅。所以同学们无论是在课本里还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多赏析古人的优秀诗词,提升知识储备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自身的气质。
16、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7、△本期朗读者:彦儿。点击报名:朗读者|招募
18、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19、鬓毛衰(cuī):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
20、笑着问我:您是从哪里过来的啊?
二、
1、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3、今天不会因买酒而发愁了,
4、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5、诗句出自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全诗为:
6、四句却似峰回路转,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这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7、本来我们应该会将他随手掠过,就像庭前一片被风随意吹过的叶子。然而因为一首诗,我们偶然留下了对他的记忆。只可惜并没有多么的美丽与强烈。我们都知道,贺知章先生曾经写过一首叫《回乡偶书》的作品。“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给我们的童年和老去,都制造了一幅生动的图画。
8、史书对他的记载,是性简静,美风姿,工诗文,好山水。并不吝于一些美好的词汇。而且担任长乐令的时候,也颇有治绩。
9、回家后才感觉变化太多。
10、不考虑先入为主,你看到这首诗的时候,会被轻易打动吗?
11、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2、“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客”指的是诗人贺知章自己。因为,他从小离开家乡等回来时已经老了,口音变了 这里的人已经听不出他的口音,所以才问他何处来
13、这首诗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14、儿童相见不相识的下一句诗是笑问客从何处来。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在唐玄宗天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15、贺监《回乡偶书》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殷尧藩《同州端午》云:“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立意相同若此,风味有何不同?予谓贺诗起句“少小”、“老大”是时间对比;离别如此之久,承句遂有“无改”、“衰”,此是音容对比。两处对比非惟衔接自然,叙述更觉生动,故后二句亦水到渠成矣;殷诗起句唯描述当前衰老之状,承句唯言数离别年限,稍觉平直寡淡,如是,则后二句亦难引人入境矣。
16、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写过一首《回乡偶书》的诗作,
17、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18、节妇吟张籍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19、点评:「镜水」即贺知章老家的镜湖。镜湖有百十个小湖组成,因为落差的原因,所以没有风也会水波荡漾。
20、《回乡偶书》后两句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三、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你这是根据这首诗改编的,编还不好,句子里错误成堆看我给你改:瘦小离家衣紧回,乡音未改肉成堆,儿童相见不相识,惊问胖纸你是谁。
2、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3、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4、而殷先生的《同州端午》,则是这样的:“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5、不知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出来的?
6、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7、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8、还有人在水流之中采摘菱叶和荷叶呢。
9、瑞丰堂释读:在有诗狂称号的贺知章先生死去后三十六年,一个叫做殷尧藩的诗人在嘉兴诞生了。
10、如需用图,请后台留言获取授权。
11、意思是: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12、重别梦得柳宗元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13、贺知章,号四明狂客,唐朝著名诗人、书法家、官员。贺知章的儿子贺孚,名字是唐玄宗起的。
14、笑问客从何处来。出自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15、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16、下一句诗是”笑问客从何处来“。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回乡偶书二首·其一作者: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17、音频来自诵读班不老女神小吕姐
18、出自: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19、(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20、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满意采纳这句话的意思为: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四、
1、这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2、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贺诗同样是用两句话,说了好几层层意思,用“少小”跟“老大”做了时间上的对比,“离家”与“回”,做了空间上的对比。用“乡音无改”和“鬓毛衰”,做了人事上的对比。
4、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5、怎么样,是不是感觉特别的熟悉。却又一种说不上来的别扭。
6、一个离家许久,而且是自小离开从未回过,却念念不忘家乡,今天终于完成心愿的老人形象,瞬间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7、回乡偶书二首·其一(作者)贺知章(全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翻译)《回乡偶书·其一》作者:贺知章我在年少时外出,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故乡。我口音虽未改变,但我那双鬓却已经斑白。所有儿童们看见我,都没有一个认识我的;他们笑着互相问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呀?你提问,我回答,做人要厚道,如果满意,请采纳,谢谢。
8、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9、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10、儿童相见不相识下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二首·其一(作者)贺知章(全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1、然而元人高明的“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句,却是流传甚广,几乎可以用人尽皆知形容。
12、▷唐僧与女儿国国王定情曲《女儿情》摊上事儿了!
13、就是乡间小儿。因为古代的乡村本来不大,邻居们都认识,所以来了客人自然要迎问。儿童们在乡村间玩耍,看到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作者回到故乡,就笑着上前问:“老爷爷,你从哪里来啊?”这一问,把农家生活的亲切质朴,儿童的天真活泼,唐代时候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者的感慨都表现得十分完满!
14、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15、首先当然是因为唐代的大牛太多,小虾米没有竞争力,而元朝基本上是一个沙漠状态。
16、那么为什么前者可以影响深远,施同学的句子却无人问津呢?我想不外乎这几条原因。
17、儿童相见不相识的下一句是: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诗出自于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必背的古诗之一。
18、儿童相见不相识下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原文:《回乡偶书二首·其一》(作者)贺知章(朝代)唐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19、请转发到您的朋友圈让更多的人阅读到此文章!
20、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五、
1、乡愁是母亲的白发。这白发总滴着汗水,总那么缭乱,覆盖在母亲的额头。这白发,没有停歇的时候,田间,被火辣的太阳照得雪亮。她晃动在沟畔,晃动在厨房。晃动在送儿外出的村头,晃动在望归的门旁。
2、当然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因为这两句出自南戏(琵琶记)里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经典电影中的经典台词。而这种流通手段,是施肩吾瞠乎其后的。
3、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后面两句,表面上看,两首诗其实是差不多的。然而,当你深究“深惊讶”与“不相识”,“却问”与“笑问”之间的区别时候,贺先生那种浓浓的无助感,悲哀感,会扑面而来。
4、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5、点评:贺知章告老返乡时,已经年逾八十。除了家乡的老人们对他还有记忆,家乡的孩子们都不认识他,把他误认为是远方来客。
6、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7、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点评:出自《送人之军》。贺知章写诗,送别长子贺曾从军边塞。此二句写边塞环境奇特,天气寒冷。贺曾后来官至会稽郡司马。
9、出自: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10、点评:「镜湖」位于浙江绍兴会稽山北麓,在贺知章老家旁边。
11、会稽山雾气散了,山体和草木都显露出来。
12、悼亡诗总是情真意切的。有元稹“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的锥心刻骨,有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缱绻情深,可是每每想来,在心头萦回不去的,却是贺铸这痴绝的轻轻一问——谁复挑灯夜补衣?半死的梧桐,失伴的鸳鸯,旧日的居室,新舔的孤坟,空空的睡榻,凄恻的风雨,伴着诗人“何事不同归”的诘问,一切都是都那么凄厉,可到了结尾,却只剩下一点痴缠温柔——不知道在多少个夜里,温柔贤惠的妻子挑亮了案头的灯,一针一线细细为他补一件衣裳。没有赌书泼茶的闲情,没有红袖添香的雅趣,可是那个最平凡琐碎的生活场景,却将陪伴诗人以后无数个无眠的夜。往事如昨,周遭如故,可那个惺忪着睡眼为我补衣裳的人如今却再也不在了……
13、明明说着人死灯灭,万事皆空,却放不下想看看这万里江山成一统。陆游始终都是那个僵卧孤村却有铁马冰河入梦的陆游。怀才不遇也好,壮志难酬也罢,陆游一生真正遗憾的绝不是个人的浮沉荣辱,而是大宋的破碎河山。该是怎样的执念,才让弥留之际的老人不忘叮嘱儿孙,将来如果大宋的军队收复河山,一定不要忘记来我灵前相告。或许陆游不会想到,在他死后六十多年,真的实现了“九州同”。可是一统天下的却不是宋朝的王师,而是元军的铁蹄。宋末元初的诗人林景熙见证了这悲凉的一切,写下了《题陆放翁诗后》,末句云: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或许我们该庆幸陆游没有亲眼看到这一切吧……
14、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1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16、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7、陇山之云一半晴,一半雨;
18、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19、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20、乡愁是那袅袅的炊烟。一缕缕,透着农家的饭香。
六、儿童相见不相识的下一句
1、家乡的儿童看见我,都不认识我。
2、笑问客从何处来出自唐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全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4、这句话出自《回乡偶书二首》其一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
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日一诗
6、已经离开家乡很多年了,
7、点评:贺知章喜欢饮酒。据《新唐书·李白传》记载,贺知章与李白、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人号称「醉中八仙」。杜甫在《饮中八仙歌》里把贺知章列为第一仙「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李白为第六仙「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为第七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8、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