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写竹的诗『郑板桥的竹风韵超然,首先』

2024-03-22 10:06:17 59 0

一、郑板桥写竹的诗

1、郑板桥的竹风韵超然,首先得之于喜竹爱竹。他认为竹子坚强:不管风吹雨打还是严寒烈日,都是身板挺直。青青郁郁,竹子“虚心”:不论山野巨竹还是房前青枝,都是空心如从不妄自尊大。竹子有“节”:经得起磨难不“变节”。竹子的风格与板桥的脾性契合,物我交融。

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3、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下年一作:明年)

4、款识: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淡淡踈踈,何必重重叠叠。乾隆辛未九秋,板桥居士郑燮。

5、独树一帜是说在这三方面有不同寻常的作法。他的诗不屑于使用俗语,而且多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他最擅长画竹子,他作竹不仅是写神,而且是为竹写生,因而作的竹体貌疏俊,风格劲健,形神具备,意象孤高;他的书法则用隶书融入行楷,创出所谓的“六分半书”,写字如画兰,形体多样,潇洒自然,自成一家…

6、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7、“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把竹拟人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8、白话文释义: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9、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10、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

11、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12、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13、释文:客舍新晴,晨起看竹,露浮叶上,日在梢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运笔,又是一格,其实手中之竹,又不是意中之竹也。步步变相,莫可端倪,其天机流露,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独画云乎哉?

14、《竹》清:郑板桥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15、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16、译文: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下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

17、郑板桥曾自述画竹的情景:“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他的这段话道出了绘画创作的规律: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即看竹、思竹至画竹。

18、竹子把根深深地扎进青山里,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你是吹来酷暑的东南风,还是吹来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同以前一样依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19、郑板桥画了40年竹子,终于悟出绘画须去掉繁杂提炼精髓的道理。

20、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二、郑板桥写竹的诗还有哪些

1、郑板桥弃官之后,晚年落拓扬州,以卖画为生,生活潦倒,但他丝毫没有退缩妥协。请看他在晚年写的一首诗:“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人老志坚、面对恶势力无所畏惧的凛然气概,于今读之,仍令人感奋不已。

2、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3、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4、释义:竹子深深的屹立在青山之中毫不放松,原来是由于根深深的扎在了岩石之中。

5、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6、竹以其深厚的文化意蕴,历来被文人墨客争相吟咏。先秦时期,竹象征着君子高尚的节操。魏晋时期,竹代表着高雅脱俗的逸士。唐宋以来,竹成为了一种坚韧顽强的人格追求及处世态度。总之,文人墨客多爱竹。他们的众多咏竹作品,成为了我国古典诗歌长河中的璀璨风景。

7、艺术道ID:yszdao

8、竹石清·郑板桥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清·郑板桥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效李艾山前辈体(清)郑板桥秋风何自寻,寻入竹梧里;一片梧阴,何处秋声起?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清)郑板桥十载杨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清)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题画(清)郑板桥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题画(清)郑板桥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9、我决定抛弃乌纱帽弃官而去,回家之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

10、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1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2、《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墨竹图题诗》清代:郑燮

13、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14、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15、《题画竹》清:郑板桥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16、路线四:乘地铁1号线至北辰三角洲站(1号出口)。

17、首先,诗的前两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板桥便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生长环境恶劣,却坚韧顽强、挺立峭拔的翠竹形象。它的意思是说,竹紧紧咬定了青山就势不放松,将自己的根深深扎在石缝中。众所周知,“咬”这个动作,它是需要付出力量的。

18、吹落树叶的秋风昨夜刮过潇湘,它触击岩石,穿越森林,习惯性地发作起它那狂暴的恶势来,只有竹枝全然不惧怕它,勇敢挺立地和恶风斗争一千场,一万场!

19、紧紧咬住青山毫不放松,原来是由于根深深地扎在了岩石缝隙中。历经无数的磨难和打击身骨仍然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20、题识:石虽不言,爱此新竹。竹不能言,爱此山麓。老夫满袖春风,为尔打成一局。板桥郑燮,乾隆壬午秋七月。

三、郑板桥画竹诗

1、郑板桥在一首题画诗中写道:“一片绿荫如洗,护竹何劳荆杞?仍将竹作笆篱,求人不如求己。”“求人不如求己”这本是一句家常俗语,但一经和画面上竹园四周的竹篱笆联系在一起,便使这浅近的生活哲理意味更浓。还有一首诗云:“新栽瘦竹小园中,石上凄凄三两丛。竹又不高峰又矮,大家谦退是家风。”在人欲横行的官场中,诗人深感人世间卑污甚多,便转而在大自然中寻找做人的真谛。面对互相“谦让”、决不争强出头的短竹矮峰,诗人的心绪是很不平静的。

2、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3、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把竹拟人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

4、出自:清代·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墨竹图题诗》

5、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

6、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7、墨竹图》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送你:

8、立根:扎根,生根。原:本来,原本,原来。

9、启功题裱边:板桥画竹多得之于残窗粉壁,日光月影之中。故生动一如天然图画,然较眼前三竹,又多寄意瘦而劲秀,而拔欹侧,而准绳折转,而减清刚之气,其高雅操亦如板桥之为人。此图取象清劲,笔墨精妙,短长疏密,变化合宜,且屡见著录,题诗亦载于板桥集中允为乾隆任官时之佳作也。坚净翁启功敬识。

10、收藏国际ID:shoucanggj

11、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侧面描写他的人生经历来渲染

12、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13、一片梧阴,何处秋声起?

14、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

15、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诗人,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生酷爱写竹、画竹。他写的咏竹诗意境隽永,蕴涵着很强的哲理性,在古代咏物诗中独树一帜。

16、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17、款识: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间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光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作画,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乾隆戊寅秋八月,板桥郑燮。

18、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19、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20、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四、郑板桥画竹诗60首

1、字面意思是: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开头一个“咬”字,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劲竹的个性特征表露无遗。次句中的“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后二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千磨万击”、“东南西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

2、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

3、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

4、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

5、《竹石》出自清代:郑燮(郑板桥)

6、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

7、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8、合作、投稿:i8art@sina.com

9、释义: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

10、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11、乾隆十九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亭,往来山阴道上。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极多,流传极广。

12、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13、《竹》清:郑板桥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14、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诗中的劲竹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15、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16、梅,兰,竹,菊,被人称为“花中四君子”、“四君子”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共同特点是自强不息,清雅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俗之态。

17、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18、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并全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19、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20、乾隆十八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

五、郑板桥的诗竹

1、所以这两句诗不仅仅只是为我们展现翠竹扎根青山破岩中的情景,更多的是表达了一种竹不畏艰辛,而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从这点来看,我们人类是极其需要学习竹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的。另外,这两句诗还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即所谓的“根基深力量才强”。

2、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3、无论是刘禹锡的“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依”,还是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亦或是杨万里的“凛凛冰霜节,修修玉雪身”,无一不彰显了竹深厚的文化意蕴。本文向大家分享的《竹石》,便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咏竹诗。

4、原文: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5、郑板桥一生写竹、画竹,更酷爱咏竹。他笔下的竹诗意境隽永,蕴含很强的哲理性。我们常常提笔做文时,会想到他的“删繁就简三秋树”;临窗习字时,会想到他说过“不做前人墨奴”;心情郁郁时,会想到“吃亏是福”“难得糊涂”。翻阅他的诗词文章,隔了200多年的时光,体会他的所思、所惑、所感和所悟,竟然还是如此亲切。

6、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

7、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

8、《篱竹》清:郑板桥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9、笋菜沿江二月新,家家厨房剥春筠,此身愿辟千丝篾,织就湘帘护美人。

10、郑板桥曾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是的,他一生以竹为伴,他在自家门口种了许多竹子。夏天,他在竹林中放一小床。躺着看书、赏竹、嗅竹。秋冬,他将竹竿截成小段,做成窗棂,再糊上白纸。风和日暖时,一片片竹影映在窗纸上,宛如一幅天然竹画。

11、“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写竹、画竹凡40年,体味不可谓不深,技艺不可谓不精。“画到生时是熟时”这正是诗人积40年诗、画创作之经验所总结出来的艺术哲理。

12、题识: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而竹石亦爱我也。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板桥老人郑燮。

1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4、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15、诗句: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

16、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分付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

17、秋风何自寻,寻入竹梧里。

18、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

19、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20、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竹子又化身心系民生的仁者形象,“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似乎让人听到了郑板桥深夜的感叹,我虽是一个小小县令,但“位卑未敢忘忧国”,觉得那萧萧竹声犹是百姓的哀吟呢。一枝一叶化作了千家万户,他们的悲喜都与我能否解民忧、惠民生有关啊。

六、郑板桥写竹的诗

1、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