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中的成语
1、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5、成语释义:旧时对儒学经典之一《论语》的夸赞之辞,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提高,就能治理国家。
6、出处:《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7、孔子的弟子中,子贡才华很高,不但生意做得好,在外交、政治方面的才能也都十分突出。孔子对子贡讲的这席话,很有针对性,是提醒子贡不要恃才傲物。与人交往时,我们要善于换位思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8、出处:《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9、(惠而不费)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出处)《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10、择善而从: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
11、意思是: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间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2、《论语》是我国古代典籍中语录体著作的典范,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在政治、哲学、伦理、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思想及言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本书是必读的。《论语》的语言质朴无华、寓意深远,包含了很多宝贵的处世经验和人生智慧,后来逐步发展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对后世语言文字的影响很大。
13、以文会友(yǐwénhuìyǒu)
14、(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5、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16、出处:《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17、(文章摘自《秘书工作》杂志2009年第12期。原题目:《中的成语》;作者:练鸿翔)
18、后生可畏就是流传至今的成语。
19、出处:出自《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
20、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二、论语中的成语有哪些 是至今还在用的
1、(血气方刚)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出处)《论语·季氏》: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原句:《论语·学而》:“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3、出处:出自《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4、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解释: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6、(3)温故知新( wēn gù zhī xīn )
7、(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兴国。(出处)《论语·子路》:“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8、原句:《论语·为政》:“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9、(从井救人)意谓跟着跳到井里去救人。原用以比喻对别人并无好处而徒然危害自己的行为。后亦用以比喻冒极大危险去拯救别人。(出处)《论语·雍也》:“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仁人)焉。‟其从之也?”
10、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解释:一箪食,一瓢饮。形容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12、(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3、各得其所不是出自论语的成语。基本释义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出处《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1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5、(言寡尤,行寡悔)——指说话做事很少犯错误。
16、(5)不耻下问( bù chǐ xià wèn )
17、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18、(4)既往不咎( jì wǎng bù jiù )
19、(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20、原句:《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三、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1、(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3、成语释义: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饱食终日
4、(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以文会友)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出处)《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
6、(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
7、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8、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
9、原句:《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10、“爱读经”与你一起,感悟经典、品味人生
11、(斗筲之器)比喻气量狭窄的人。(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2、出处:《论语·泰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3、(驷不及舌)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出处)《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14、(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15、出自:徐迟《搜尽奇峰打草稿》:“而在那个主要工程的位置上,则缀有一颗大红宝石。在它的周围又加众星拱月,环绕着好些较小的红宝石。”
16、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17、书中的话,往往形成人们终身受用的座右铭,使人在委屈时沉潜努力,在顺遂时谦虚收敛。据统计,光是出自《论语》的成语就有115个之多。
18、(出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19、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20、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核心。以“仁”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是孔子一贯倡导的行为准则,是儒家学说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华民族道德的主体,是人们遵循的普遍运用的行为准则。成语有:
四、论语中的成语及解释及出处
1、出处:《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2、《论语》作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承载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坎坷浮沉,两千多年来,孔子的思想不断被运用于后世,广为流传,大到治理国家,小到自我修养。
3、在工作中并非总是事情做得越多越好,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清楚地知道“我是谁”。只要把你应该做的做好就可以了,越俎代庖反而会把事情搞砸。
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5、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6、出处:《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7、出处:《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8、原句:《论语·为政》:“举枉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9、(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10、见到应该做的事情就去做。
11、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合用作武器的通称,代指武力、战争。
12、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
13、(异端邪说)——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学说。
14、对于伦理、政治等万事万物,孔子都认为应该先认清该事物的概念、名分,否则对事情的定位就会不清晰,那么随之而来的一切就都难以为继了。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先还原事情背后的本质,这便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背后深刻的哲学思想了。
15、(意思)意思是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