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

2024-01-16 13:55:49 59 0

一、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句

1、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宋代《村晚》

2、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3、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4、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5、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6、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7、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唐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8、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9、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0、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11、下两句具体描写小女孩的天真可爱,嬉戏顽皮。夕阳西下,天近傍晚,小女孩丝毫没有回家的意思,就着夕阳的余晖,竟然干脆脱掉了鞋子,坐在船舷上,把两脚伸入水中,一上一下扑腾踢水,水花四溅,把船头都打湿了。惹得船家的鸭子在一边嘎嘎地跟着叫,女孩干脆脱下了自己的红裙子裹在鸭子身上,把鸭子抱在了怀中。

12、冰心说:“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和他说话不必思索,态度不必矜持。抬起头来说笑,低下头去弄水……”;丰子恺说:“唯有孩子能让人忘却世间烦恼。”……孩子,真好!童年,真好!

13、《夏日田园杂兴·其七》——(作者)范成大(朝代)宋

14、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出自宋代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15、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16、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7、译: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

18、捉柳花:“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二)

19、萧萧榕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20、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二、

1、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诗的承句在首句的基础之上继续对人物做出描写:侧坐莓苔草映身;小孩儿侧身坐在莓苔之上,他的身体被周围的花草掩映起来。从这一句中我们发现,虽然作者的笔触并没有离开对“小儿”的刻画,但是他笔下的空间却在悄然拓开,首句只是对小孩本身的定格,而这一句则有了其他物象的添入,有了环境描写。

3、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窗纱。

4、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5、释义: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6、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清代《村居》

7、“莓苔”与“草”不仅体现了垂钓之地的幽静与偏僻,还很自然地为画面增添了醒目的色彩,所以画面于此处就有了不少美感,而且不再显得单一。

8、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在此之前,张舜民《村居》诗有“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句,与这首诗比,画面中少了个天真烂漫的牧童,代之以牛背的乌鸦,以显出村晚的萧瑟。同样的农村景色,因诗人的心情不同,摄取的画面便不同,一是充满情趣,一是惆怅落寞,因此诗家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9、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0、草木生长鸟儿飞舞的杨春二月时节,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般的水汽之中。

11、“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杨万里《舟过安仁》)“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袁枚《所见》)“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萧萧榕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稚子金盘脱晓水,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罄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杨万里《稚子弄冰》)。

12、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13、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14、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里“开轩”二字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忘情在农事上了。话桑麻,就更让读者感到是田园。参考资料:百科

15、村里的孩子们放学回家天色还早,赶紧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16、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17、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18、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9、载诗:“十岁载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唐·李商隐《绝句》)

20、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篷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三、

1、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2、小孩子从来都是天性使然,不刻意修饰“边幅”,他们不象已经历世事的成年人,会无形中给自己心灵与形象套上枷锁小孩子随性自然,纵然蓬头垢面,却能成为生活中最美的定格,因为从他们身上散发着令人羡慕的真实、淳朴与轻松洒脱。所以作者这里仅仅借“蓬头”二字就将这些信息全部体现出来,给予读者回归自然的一种心灵释放。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捉鸣蝉,忽然闭口立。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篷头稚子学垂伦,侧卧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5、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6、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出自唐代韦庄的《与小女》

7、释义: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8、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9、表现儿童生活情趣的古诗:

10、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11、清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2、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杨万里·宋代——《舟过安仁》

13、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14、低头羞见人,双手结群带。

15、参考资料:网页链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捉鸣蝉,忽然闭口立。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篷头稚子学垂伦,侧卧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描写儿童情趣的诗有:《古朗月行》、《牧童》、《村居》、《小儿垂钓》和《舟过安仁》。

16、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17、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8、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9、(作者)胡令能(朝代)唐

20、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黎碎地声。

四、

1、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2、挑促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3、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5、译文: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6、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7、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8、(作者)杨万里(朝代)宋

9、溪居即事唐代: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宿新市徐公店宋代: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末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稚子弄冰宋代: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桑茶坑道中宋代:杨万里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闲居初夏午睡起宋代: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0、《池上》——(作者)白居易(朝代)唐

11、风鸢图诗(其一) 徐渭

1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13、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4、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5、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出自清代高鼎的《村居》

16、次句写远山落日。用一个“衔”字,形象地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况,与杜甫“四更山吐月”的“吐”字同见炼字之工。又用一个“浸”字,写落日青山倒映水中,与王安石“北山输绿涨横陂”句情景非常相似。诗围绕池塘为中心,以池塘中的绿草与澄净的池水,带出青山与落日,中间以一“浸”字作维系,使池塘显得很热闹,色彩也十分绚丽。

17、这样的杨万里无疑是最可爱的。在他的童趣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情流露的最为本真的杨万里。而其在诗中所表现的以朴实自然为本,以灵动透图为审美特征,以童心为最终皈依的审美意境,将一直感动我们、吸引我们。

18、唐胡令能《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9、《花影》——(作者)苏轼(朝代)宋

20、刚被太阳收拾去,又叫明月送将来。

五、

1、陂”字本意为山坡,这里指池塘,北宋王安石的《北陂杏花》有“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这里的“陂”也是池塘。这两句的意思是,池塘的周围长满了春草,池塘里蓄满了春水,远山衔着落日也倒映在闪动着涟漪的池塘里。“草满池塘”出自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诗人连用两个“满”字,描绘出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而一个“寒”字,又透露出现在的天气还不是特别暖和。“水满陂”,是说正逢多雨季节,因此水涨得很高。

2、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3、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陆游·宋代《观村童戏溪上》

4、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5、放纸鸢:“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明·徐渭《风鸢图诗》其一)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