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宣室求贤访逐臣
1、年代:唐五代作者:李商隐作品:贾生(1)内容: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2)简析:(1)贾生,指贾谊;宣室,未央宫的正殿。贾谊在汉文帝时担任朝官还很年轻,因一些建议触犯权臣,被放逐。文帝在宣室祭神后接见了他,问鬼神的本源,贾谊说得头头是道。此事在《史记》和《汉书》的贾谊传中有记载。(2)“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矛头直指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的封建统治者,有讽有慨,寓慨于讽,并发出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叹。
2、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
3、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4、世途险恶在狭路上翻了车辆,折断了车辕惊骇了驾车的宝马。
5、秦淮:河名,源出江苏省溧水县,贯穿南京市。
6、首句特标“求”、“访”,热颂文帝求贤若渴.次句顺应上句,赞扬贾生才华横溢.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第三句承、转交错,把文帝当时那种凝神倾听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虚心垂询,“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这首诗表面上在讽刺文帝,其实是借古讽今,表面上同情贾生,其实是感叹自己无用武之地.这首诗起承转合,每句诗都在为后面一句铺垫蓄势,欲抑先扬,犀利辛辣,沉重有力.
7、假如能像晋文齐桓兴王室襄夷狄建功业,谁还会计较同党还是仇敌?
8、苍生:百姓。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9、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为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谊实亦自悯。(5)(6)
10、这首诗,作者是在借贾谊之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这是一首著名的讽刺诗。诗的前两句,是欲抑故扬,汉文帝名为求贤,而无求贤之实。后两句以“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事实,鞭挞文帝不重视人才,感叹贾谊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只是为了满足文帝的好奇心。全诗显然寄寓着作者不能施展抱负的哀叹,感慨深沉首先,李商隐的这首诗是为了表达自身在晚唐昏暗的朝廷官场环境下怀才不遇的心境。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2、点击?初中语文?关注我们,并设为★星标★
13、这两句话,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贾生》作者:李商隐唐代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意思是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1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15、可惜文帝半夜移动坐席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16、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7、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1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9、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0、当然,汉文帝绝非庸主,他非常清楚贾谊在削藩、削弱功勋集团、增加中央财政等主张对于巩固皇权是多么的重要。文帝二年,皇帝依据贾谊《论积贮疏》中的建议,加强了重农轻商的政策,促进了天下农耕的繁荣。不久,文帝又依照贾谊的献策,迫使功勋元老集团的列侯们陆续离京,前往自己的封地,削弱了元老派对朝局的影响力。基于此,文帝决定再度提拔贾谊,准备任命他为公卿,这遭到了元老朝臣们的强烈反对。
二、宣室求贤访逐臣读音
1、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2、故园:指长安,作者在长安有别墅。
3、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5、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6、监制|江小北的声音工作室
7、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
8、按理说,贾谊身在长沙国之后,应该反思自身,改变自己政治手段过于刚硬、主张过于激进的缺点,吸取当年屈原失败的前车之鉴。但是年轻气盛的贾谊,实在难以改变自身的性情,并在外放长沙的第三年向文帝上了著名的《谏铸钱疏》,并在里面明确指出宠臣邓通和吴王刘濞自铸铜钱势必引发经济动荡、天下大乱。可是问题在于,吴国坐拥汉朝上好的铜矿资源、自成体系,朝廷难以长臂管辖。邓通身为宠臣,其私自铸造铜钱的背后,本就是朝廷对抗藩王的暗棋,同样也无法废黜。所以,贾谊的这次上奏不仅未能起到效果,反而加深了邓通对他的憎恨。
9、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10、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1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1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14、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15、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
16、拼读:xuān shì qiú xián fǎng zhú chén
17、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18、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19、当你进入到万重山的圈子里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马上将你阻拦。
20、后庭花:歌曲名,南朝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后人亡国之音
三、宣室求贤访逐臣的求是什么意思
1、 巨海纳百川,麟阁多才贤。——《金门答苏秀才》唐代:李白
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也许是我早已衰老经不住打击,为什么久久地梦不见周公先贤。
4、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5、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6、◆考试重点|初中三年该背诵的篇目全在此,果断收藏!
7、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8、AC“可怜”,即可惜,表现出作者对文帝夜对行为的深深遗憾与冷隽的嘲讽,也流露了对贾谊怀才不遇的感慨。(意对即可)
9、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10、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1、关于此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所言此诗为李商隐在大中二年(848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因李商隐时为一郡之长,故须主奉祭祀大事,于是借题发挥,创作了本诗。
12、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人已年近半百。
13、其次,《贾生》是李商隐用来借古讽今的诗作。西汉初年的贾谊虽然曾一度被贬谪外放,却并没有不受重用。相反,汉文帝对贾谊的观点非常重视,甚至拜其为自己儿子的老师。宣室谈话,是二次召贾谊入朝时的会见,只因宣室中的祭品还在,二人的话题才转移到了鬼神方面去了。
14、苍生:百姓。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5、译: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16、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17、贾谊宣帝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8、贾谊受命前往楚地担任太傅之时,长沙国已经是第五任君主吴著时期了。或许在汉文帝眼中,将贾谊外放既可以锻炼这位年轻人的施政手腕,又能够将其暂时摘除中枢权力的漩涡之中。不过,贾谊显然并未领悟汉文帝的良苦用心,长途跋涉、远离家乡的经历,促使其充满了挫败感和悲观情节。身在楚地的文人,不可避免地想到了离世尚不足百年的屈原。当年,屈原亦是力主楚国革新,却遭佞臣权贵的谗毁而被楚怀王贬谪出京的。为此,贾谊在途经湘江之时还特意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吊屈原赋》,借以抒发心中怀才不遇的愤慨。
19、苟能隆二伯,安问党与雠?
20、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四、宣室求贤访逐臣的意思
1、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2、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
3、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
4、“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
5、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6、 ③可怜:可惜,可叹。
7、(贾生 作者: 唐·李商隐 )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②。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③。 注释 ①贾生: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8、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9、汉文帝在宣室中因求贤征询贾谊的政治见解,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
10、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11、可怜:可惜,可叹。虚:徒然,空自。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12、(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13、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14、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15、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16、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17、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8、无题|小李杜|温李|典故|爱情
19、(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20、 但愿诸贤集廊庙,书生穷死胜侯封。——《二月二十四日作》宋代:陆游
五、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1、唐廷对策,岩岩直谏有刘?。言对笑,绩对勋。鹿豕对羊牛。星冠对月扇,把袂...汉帝求贤,诏访严滩逢故旧;宋廷优老,年尊洛社重耆英
2、(1)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深夜。表面看来文帝求贤若渴,可是,他殷殷询问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但又有何用?(意对即可)(2)这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诗中的贾生,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喟自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意对即可)。
3、“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4、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
5、⑴李商隐认为贾生治国安邦的才学得不到施展。王安石认为贾生并未受到君王的薄待。⑵慨叹自己居庙堂之高而不能被重用。李商隐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题材,尖锐地指出统治者不可能真正地重视人才,让他们在政治上发挥应有的作用王安石则反问“谁问君王薄贾生”,因为贾谊的治国方略汉文帝也有所采纳而汉武帝则都采用实行了,君王对贾谊不薄,贾谊也称是有幸。王安石此诗还有弦外之音,就是他隐然以贾谊自喻,表现了对曾重用他的宋神宗的君臣遇合之感。
6、 ②宣室: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7、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形容处处都在下雨。
8、半夜里拍着枕头感慨叹息,希望我们能像上述诸人一样建功立业。
9、首句特标“求”、“访”,热颂文帝求贤若渴。次句顺应上句,赞扬贾生才华横溢。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第三句承、转交错,把文帝当时那种凝神倾听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虚心垂询,“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这首诗表面上在讽刺文帝,其实是借古讽今,表面上同情贾生,其实是感叹自己无用武之地。这首诗起承转合,每句诗都在为后面一句铺垫蓄势,欲抑先扬,犀利辛辣,沉重有力。
10、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