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吕碧城
1、吕碧城经历了家庭的巨变,迅速地成长起来,她自立自强,刻苦学习,又加之她极有天赋,长大后颇有才学,擅长诗词。吕碧城本就颇有姿色,长得亭亭玉立,又极有个性,穿着新潮时髦,因此有不少追求者。
2、民国时期宣扬女权的人很多,其中就有吕碧城。按照封建社会的惯例,女子在小时候就会被定下娃娃亲,吕碧城也不例外,九岁定亲,十岁订婚。可是到了十二岁,吕碧城却遭婆家退亲。原因就是这年吕父去世,家中长辈为了争夺吕父的财产,开始算计吕碧城母女俩,年仅12岁的她跟父亲的朋友写信,经过多方周璇才得公道。婆家因循守旧,一看她这么强势,于是果断退亲,吕碧城兴奋不已,她本就讨厌这样,此举称心如意。
3、在人文风气开放的天津,吕碧城将将经历怎样的磨难?她又将迎来怎样的崭新人生?
4、1929年在奥京维也纳万国保护动物大会演说时之服装
5、重读断碑文,宿草多封旧雨坟.蝴蝶一双飞更去,春魂,知是谁家坏绿裙.
6、清朝灭亡之后,吕碧城曾在袁世凯政府中担任要职,辞职之后,做起了股票生意,吕碧城很有天赋,加之人脉颇广,获利不少,成为上海有名的富豪。
7、从那个时候开始,吕碧城成为一名素食主义者。
8、这一时期,西方有很多报刊吕碧城进行专门报道,甚至还有欧美国家的信徒前来中国受戒。
9、翠拱屏峰,红逦宫墙,犹见旧时天府。伤心麦秀,过眼沧桑,消得客车延伫。认斜阳,门巷乌衣,匆匆几番来去?输与寒鸦,占取垂杨终古。
10、吕碧城的一生,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都成为了业内的佼佼者,她是女性中的先行者,让无数男儿自惭形秽,遗憾的是她却一直没有结婚。
11、花瓣锦囊收,抛葬清流。人间无地好埋忧。好逐仙源天外去,切莫回头。
12、她致力于弘扬佛法,希望用佛教的慈悲理念呼吁护生戒杀,抗议野蛮的战争。她深信宗教能慰藉受伤的世人。
13、点击打卡,将有机会获得包邮纸质书一本哦!
14、她开创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的先例。
15、其中便有当时担任江宁布政使、两江总督的樊增祥,她行云流水的文采,令人拍案叫绝。
16、不过,这般诸多曝光率的碧城,并不是其令人钦佩着的一面。
17、1904年,“鉴湖女侠”秋瑾慕名拜访吕碧城,两人相见恨晚,一夜畅谈过后,引为知己,她们都是两位忧国忧民的女性,对国家的诸多问题都有共识。
18、1904年,吕碧城结识了天津《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并以绝妙文采,得到英敛之的赏识,成为该报第一位女编辑
19、1943年1月24日,61岁的吕碧城在香港东莲觉苑安详念佛,含笑往生,去向西方的极乐世界,一代才华盖世的奇女子悄然落幕。
20、就像《吕碧城:我到人间只此回》中写道:“吕碧城,这个年仅12岁的小女生,还未完全了解这个世界,便开始瞥见人性的肮脏与阴暗……”
二、吕碧城欧美漫游录原文
1、流水去何急,孤云招未回。秋心虽易感,秋气亦佳哉。——吕碧城诗词
2、家庭的变故,能够让人识破人心。
3、在香港,吕碧城的生活简单而安静,每天都是诵经念佛。逢到母亲祭日,她便返回上海,到母亲坟前扫墓。
4、在父亲的教导下,她饱读诗书,诗词歌赋画,无一不精无一不通,5岁时便能与父亲和诗,12岁时已"能治印,并娴音律",在诗词书画方面的成就,便足以令人望其项背。
5、在那个女性被长期压迫的年代大放异彩,
6、她活得太通透,看惯了十里洋场中的逢场作戏,也洞悉浪子们的虚情假意。她只想寻觅一位灵魂伴侣,得之,她幸,不得,她命。
7、1930年,48岁的吕碧城结束了游历生活,她皈依佛门,自此开始修行。
8、20岁的她孤身一人来到天津,没有旅费,没有行装,在当时女性很难立足的时代,她却幸运地被《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欣赏。
9、当时,与她有“双侠”美誉的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后,竟无人敢去收尸,
10、而她创作的《信芳集》、《晓珠词》、《雪绘词》等,无一不述说着她过人的才华,因此也被后人推崇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
11、他们勾心斗角,甚至出言威胁。
12、浮华如梦,沧桑过眼。这一阕《汨罗怨》,道不尽她心中无限的怅然和无奈。
13、她的那颗破碎过的心,在他的细致温存下,竟神奇地愈合不见任何尘垢伤痕。她渐渐地,便生了雀跃的心,在他面前会率真地袒露心声和那些久久无法释怀的过往。
14、今次看来,是贴切至极的。
15、袁世凯的儿子袁克文、李鸿章的侄子李经义等人纷纷投诗迎合,对她很推崇,一时间简直就是众星捧月一般,她也大方的和这些人打交道,赏玩琴棋书画,短短的几个月,她就在天津成了名。
16、来人身穿男装,梳发髻,风度翩然。来者是大名鼎鼎的女侠秋瑾,是来找吕碧城的。
17、在这之后,也就是人生最后阶段,吕碧城又有哪些创举?她个人的生活方式又将发生怎样的改变?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18、1903年,吕碧城任《大公报》第一个女编辑,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位女编辑,中国史上第一位女性撰稿人,开创中国新闻界先河。1904年9月,吕碧城任北洋女子公学/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总教习;两年后,任监督(相当于今天的“校长”),成为中国史上女性任此高级职务的第一人,开创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先例。在任《大公报》主笔期间,发表了大量尊重女权、倡导妇女解放的诗词杂文。
19、吕碧城曾经在袁世凯家中做家庭教师,一直以来,袁世凯都十分欣赏她的才干,更是让她担任了自己的秘书。然而,在担任总统秘书的三年里,吕碧城逐渐发现现实并不如预想中那么顺风顺水,袁世凯企图称帝的野心也逐渐暴露。袁世凯准备复辟时,对政治心灰意冷的吕碧城辞职南下。
20、汪家之所以与吕家结亲,本来看重的便是吕碧城父亲的官帽,吕碧城父亲死后,汪家便早就萌生了退婚之意,只是苦于没有一个借口。现在,吕碧城的母亲落入土匪的手中,尽管逃脱了,汪家却认为她受到了土匪的侮辱,吕碧城如果嫁给汪家,便会有损汪家的名节,所以便以此为由退婚了。
三、吕碧城
1、因为吕碧城留存下来的诗词作品,词学家龙榆生称她是凤毛麟角的才女。
2、吕碧城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父亲吕凤岐在她十二岁的时候病逝,还未来得及从悲痛中缓过来,吕氏家族中的人便以吕家无子嗣的理由,霸占了吕家的财产,更将吕碧城的母亲软禁了起来。得知此事的吕碧城并没有惊慌失措,坐以待毙,而是拿起纸笔来,给父亲的朋友和学生写信求援,各界的声音传达到安徽政府,这才将母亲解救了出来。见微知著,从这件事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吕碧城不同于寻常女子,小小年纪便富有才略和胆识。这也是她后来能成为“民国第一大网红”的伏笔。
3、免费获取完整版《2020儿童观察报告》及价值69元的华人家教典范刘墉的课程《亲子教育心法》。
4、池塘水清,春风摇曳着池边的柳树,吕凤歧随口吟哦了一句:“春风吹杨柳。”
5、在上海期间,吕碧城开始经商,做外贸生意。她的精明能干很快就给她带来了可观的财富,让她一跃成为名气在外的富婆。
6、天华散尽尘缘断,留得人间绝妙词。
7、我们来看吕碧城的经历,清朝灭亡后,吕碧城应袁世凯的邀请,担任总统府机要秘书,但不久便辞职迁居上海,加入南社。就是同海外巨商进行股票角逐,且获利巨丰,成为上海滩显赫一时的富豪。后来,吕碧城以上海《时报》特约记者的身份,只身赴美。临行前,她向中国红十字会捐赠十万巨金。吕碧城长年住在豪华宾馆,她先后两次捐款,用于护生。这样的吕碧城我想这时间的凡夫俗子都配不上她。
8、烟采散,露华漫,碧空一镜泻秋寒.天河万古喧银浪,不见浮槎客再还.
9、1930年,48岁的吕碧城正式皈依三宝,成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自号宝莲。
10、这种事情虽然令她愤慨,但是人在国外,因而无法处理。到了后来,她对尘俗中这些名利纷扰看淡了许多,也就将之淡忘。
11、父亲的两子相继早亡,膝下只剩四女,惠如、美荪、碧城、坤秀。其中三小姐碧城,最得吕父的欢心。
12、1918年,吕碧城前往美国就读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与美术,兼上海《时报》特约记者,将她看到的美国之种种情形发回中国,让中国人与她一起看世界
13、自小,碧城于姊妹中就尤为慧秀多才。
14、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15、吕碧城真的是值得注意的一位作者,我们已经简单讲过她的生平了。在那种伦常惨变的家难之中,还遭遇到退婚,我想这是吕碧城内心的一个complex(情意结),她是被解除过婚约的一个人。可是吕碧城是真的有勇气的,而且是有智慧的,是学习非常敏捷的一个人。所以她后来经商致富,游历欧美,然后在瑞士的雪山之中置一所房子去住,这是吕碧城很了不起的地方。吕碧城为什么一个人到雪山上去,那就因为她觉得尘世之间没有一个她看得上眼的人。她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叫《予之宗教观》,就写她对于宗教的看法,她自己在这篇文章里有一段话,她说:
16、十二岁那年,父亲因故不幸离世。不久族人开始觊觎其财产,无耻地唆使匪徒将其母严氏给强行幽禁。
17、人走茶凉,父亲家族的人为了财产俨然换了面孔。
18、这样的碧城,令人钦佩到可爱的。
19、年方双十之际,碧城即已凭着一身才情成为京津一带颇有名气的闺媛才女。
20、摘叶飞花,都成意境。有意无意,都是人生。吕碧城的一生如镜中花,如水中月。
四、吕碧城图片
1、倦鸟归巢,游子思乡。1933年,吕碧城在海外旅居八年后,终于回到暌违已久的祖国。因为国内时局变化,上海也有所动荡,知命之年的吕碧城选择移居香港。
2、原来在吕碧城9岁的时候,她便在父母的安排下,与同乡汪氏的儿子订下了婚约。
3、十来岁的女孩,总是懵懂无知,或者对花月怀着小女儿情态,而她却已写下“夜雨谈兵,春风说剑,冲天美人虹起。”如此宏阔气象的词句。
4、泪到多时原易淡,情难勒处尚闻香。生生死死原皆幻,那有心情更艳妆。——吕碧城诗词
5、绚入遥空,漫认霜天枫冷。
6、顾太清、徐灿、吴藻、董鄂妃、甄嬛、华妃、珍妃、陈端生、贺双卿、吕碧城,十位大清才女绽放过耀眼的光华,书写过凄美的诗篇。她们的诗词那么美,而她们的情又那么深。多情自古空余恨,经过劫难,尝过辛酸,她们的心在沉沉浮浮中净化,情在颠沛流离中深沉。还没有来得及作别,季节的风就匆匆带走了一场相遇。轻愁涟涟,花开花谢,逝者已消沉,觅不到春花秋月,只有往事成霜说寂寞。
7、她身单力薄,只能借力打力,凭借出众的才华,开始给父亲曾经的朋友学生,一一写信求援。
8、关于交友,孔子劝告自己的学生:“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9、回国途中,轮船在日本横滨中转。吕碧城在同船女生们的相劝之下,也下船走进闹热的街市。
10、吕碧城把中国的传统学问与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使北洋女子公学成为中国现代女性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直到北洋女子公学的成立,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公立女子学校,并培养了大量女权革命家。
11、在欧洲时,一次吕碧城与一西方女士聚餐,有一蚁蠕行于桌布,此女士以指搓死。吕劝其不可伤生。此女问吕是否为佛教徒,吕答曰:所谙甚浅,唯戒杀宗旨与吾本性契合,则不妨皈依之。并认为唯佛教可以弭刀兵于人心,立和平之根本。
12、晦暗神州,欣曙光、一线遥射。问何人,女权高唱?若安达克。雪浪千寻悲业海,风潮廿纪看东亚。听青闺、挥涕发狂言,君休讶。
13、其实作为富足的家庭,她也是早在9岁那年就订婚了,但是她们家今昔非比也许是因为家道中落,也许是因为对她小小年纪就太过于能干产生恐惧,总之,对方提出了退婚。
14、她不仅才华出众,文采斐然,被称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她还是诗人、政论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女编辑,中国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者……
15、在美国社会,舞会与晚宴是结交人脉的重要方式。在当地的名流圈子混熟之后,吕碧城经常收到晚宴与舞会的邀请。
16、是天生粉荆脂聂,试凌波微步寒生易水。
17、再回首,吕碧城夺目过,绚烂过,她悲欣交集的所在,包含着命运的起起落落,名利的荣耀得失。
18、后来谈及这段过往,碧城只淡淡地一笑道:“袁属公子哥儿,只许在欢场中偎红依翠耳。”
19、尘劫未销惭后死,俊游愁过墓门前。
20、人生传奇:吕碧城不仅是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诗人、政论家、社会活动家、资本家,还是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人生传奇:吕碧城不仅是“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诗人、政论家、社会活动家、资本家,还是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中国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者爱情故事:当时追求吕碧城的人很多,据说吕碧城的眼光也非常高,只看上了梁启超与汪精卫,但她又嫌梁启超年纪太大,汪精卫年纪太小。
五、吕碧城民国四大才女
1、这期间,她还苦学英语,赴美留学,入哥伦比亚大学旁听,攻读文学和美术。
2、她不会穷尽半生去依托谁,更不屑于追逐他人赋予的安全感。
3、她生于清朝,长于民国,是乱世里的芳华。
4、还好,她是生来强劲的女子,凭着一世文采硬将那一身“彩衣”,穿出了飞扬的才气与雍容的霸气。
5、缒银瓶,牵玉井,秋思黯梧苑。
6、然而此事传出后,却引起了与吕碧城订婚婆家的不满,婆家汪家认为吕碧城小小年纪竟能呼风唤雨,将来过了门必定不好管教,又逢吕家家道中落,于是提出了退婚的要求。在当时年代,一个女孩子被婆家退了婚,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只会招来旁人的飞短流长和冷嘲热讽。想来这件事的发生跟她终生未嫁不无关系。
7、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她出手大方,学识渊博,衣着时尚,走到哪里都备受关注,就像一只高贵优雅的天鹅。
8、值得一提的是,吕碧城两度越洋过海,旅居欧美,耗费颇丰,都是凭借自己经商所得的资金。第二次出国之前,她还曾捐资十万给红十字会,真是大手笔。
9、九岁,因着媒妁之言,她被议婚于同邑汪氏。却因家庭变故,而得来耻辱。
10、吕碧城终身未嫁,绯闻却没少过,先是提携她的英敛之,后是袁克文、费树蔚、李鸿章之子李经羲等人,都是名流,却无一入她的法眼。另一方面,吕碧城向来宣言女权,对纳妾等行为十分不耻。光是这一点,恐怕她就将很多已婚男士和风流公子排除在外了。
11、就像知名导演林红光所说的那样,民国才女如云,大家言必谈张爱玲、萧红、林徽因等人,吕碧城这个名字似乎容易被错过。
12、七七事变后,她再次出国,在欧美传播佛学慈悲,希望以此阻止野蛮的战争,并与叶恭绰、王一亭、朱石僧、李经纬等人创立中国保护动物会。二战爆发后,她向国内赈灾机构捐出款项,帮助抗战中流离失所的难民。1940年,她由瑞士回国,准备取道香港返回内地,但因归途受阻,只好在香港住下。
13、这得从吕碧城的太姥姥沈善宝说起。她是清代女诗人,幼秉家学,勤于著述,留下多卷诗词集。
14、然而好景不长,光绪二十一年秋天,吕凤岐因病去世。一家人还没有从丧夫丧父的悲痛中舒缓过来,便又遭遇飞来横祸。吕碧城和母亲被族人赶出家门,在此之前,吕碧城早经父母做主,许配给同乡的汪家。听闻吕氏家变,汪家不但没有出手相助,反而提出了退婚。
15、她令人钦佩着的,是她才情之外的那颗率真刚直的心性,以及那如横刀立马的气概。
16、琼楼秋思入高寒,看尽苍冥意已阑;棋罢忘言谁胜负,梦余无迹认悲欢。
17、后一首,她以幽兰自比拟,表明了“不因清苦减芬芳”的志向。
18、这一系列呼吁女子解放与宣传女子教育的文章诗词,在当时看来颇为激进,一经刊出就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19、⾦轮转劫知难尽,碧海量愁未觉宽。欲拟骚词赋天问,万灵凄侧绕吟坛。
20、吕碧城的夫家听闻小小年纪的她,敢一个人孤身救人,认为她将来必定要呼风唤雨,所以,执意与吕碧城退婚。在那个封建的年代,退婚给女子带来的是奇耻大辱。所以,退婚又给小小年纪的吕碧城造成了伤害。
六、吕碧城
1、中国诗坛盛产才女,然而,能若碧城这般“巾帼英雄,如天马行空,即论十许年来,以一弱女子自立于社会,手散万金而不措意,笔扫千人而不自矜,此众人所深佩者也”。
2、在这之后,吕碧城还给英国和美国的两个动物保护协会寄去两封信,建议他们提倡素食,减少杀戮,万不得已要杀害动物时,应当采取科学的方法用来减免动物的痛苦。
3、父亲还尸骨未寒,族人竟趾高气扬地说:“吕家膝下无子,财产房子应该全都归我们!”甚至还一度幽禁碧城的母亲和妹妹。
4、1918年吕碧城前往美国就读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与美术,兼为上海《时报》特约记者,将她看到的美国种种情形发回中国,让中国人与她一起看世界
5、所有内容全部由北京日报出版社整理制作
6、吕碧城虽然喜欢广交朋友,却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除了真诚踏实,“不友其仇”是她另一条交友准则。自1894年以来,日本多次侵略中国,甲午战争之后多次逼迫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在强烈的民族自尊下,吕碧城对日本人抱有抗拒心理,遑论交友。
7、燕子飘零桂栋摧,乌衣门巷剧堪衰。登临试望乡关道,一片斜阳惨不开。
8、待温回黍谷,消寒同赋,绛梅芳讯。
9、身无分文的她写信给舅父的秘书的夫人求救,这位夫人住在《大公报》社,于是吕碧城的信机缘巧合之下被《大公报》的总经理看到了,然后就被她的文采吸引了,后来在听到吕碧城的经历后更是对她十分赞赏,于是就让她留在报社做了一名编辑。而吕碧城也不负众望,短短数月内写出了很多诗词,还表明了解放女性的观点,这一切都在文坛引起了强烈反响。
10、若干年之后,当吕碧城回想起年少时期的坎坷沧桑,她写下两首《感怀》诗:
11、巧的是,这封信恰好被《大公馆》的总理英敛之无意中看到,英敛之读罢信,当即觉得写信人是可造之才,不可错失。
12、上海时期的碧城,是奢华的、物质的。
13、闲话南朝往事,谁踵清游,采香残步?汉宫传蜡,秦镜荧星,一例浓华无据?但江城、凌乱歌弦,哀入黄陵风雨.还怕说、花落新亭,鹧鸪啼苦.
14、吕碧城生于为官之家,父亲是光绪进士,吕碧城九岁时便结了一门亲事,但其父三年后去世,家产散尽,母子二人只能投奔远方的舅舅,半路上其母被土匪劫掠,后想尽办法才得以脱险。
15、那肝胆相照的过命交情,是如此动人心魄,那惺惺相惜的炽热情谊,是那般刻骨难忘。
16、在这方校园的净土上,吕碧城为推广新式女子教育不遗余力。许多在此学习的女生后来都成为中国杰出的革命家、教育家、艺术家,如邓颖超、许广平、郭隆真等,她们都曾亲聆过吕碧城授课。
17、素来,在中国历史上,魏晋的男子、民国的女子,是活得最有风度的人。
18、金钗之年的少女,全无闺阁之幽情,词风阔达,尽显侠气,不得不让人惊叹。
19、缒银瓶,牵玉井,秋思黯梧苑.蘸渌搴芳,梦堕楚天远.最怜娥月含颦,一般消瘦,又别后,依依重见.倦凝眄,可奈病叶惊霜,红兰泣骚畹?滞粉黏香,绣屦悄寻遍。小栏人影凄迷,和烟和雾,更化作、一庭幽怨。
20、佛经故事中说,如来佛所在的灵山前有一条弱水。有人问佛:“弱水三千,如何明一瓢而渡?”佛说:“本来无弱水,何必有沉浮。”
1、至此,“家毁巢覆,末日穷途。这八个字,大概是对吕碧城一家当时处境最好的形容。
2、写下这首《梦中所得诗》半个月后,也就是1943年1月24日,一代才女吕碧城,含笑离开人世。
3、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欢迎转发给你的好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4、12岁时,吕碧城的一首词作,被与父亲同年中进士、有着“才子”和“诗论大家”美誉的樊增祥读到:“绿蚁浮春,玉龙回雪,谁识隐娘微旨?夜雨谈兵,春风说剑,冲天美人虹起。把无限时恨,都消樽里。君知未?是天生粉荆脂聂,试凌波微步寒生易水。漫把木兰花,错认作等闲红紫。辽海功名,恨不到青闺儿女,剩一腔豪兴,写入丹青闲寄。”
5、在封建社会,女子被退婚,形同休弃,这会给女子的名誉带来很大的影响。但汪氏强横,严氏又没有能力据理力争,只得解除了这桩婚事。
6、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7、1943年,吕碧城在香港九龙去世。
8、兰丽敏,笔名兰泊宁,现居青岛。已出版多部作品,有长篇历史作品《唐隐:解开被误读的大唐历史》《青春祭》《唐朝的风花雪月》《明朝的春花秋月》《大清十三钗》《一日看尽长安花》《五代花间录》《迷雾重重的大唐王朝》《散落在唐诗宋词中的爱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