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端午诗词
1、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2、才有了我们端午的“安康”
3、东流滚滚过千滩,水逝光阴梦亦残。
4、正在谱写中华民族复兴的新篇章
5、楚王本亦重贤才,误信谗言究可哀。
6、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7、龙舟竞渡传遗史,报国精神启后人。
8、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9、居安思危,开拓进取,为振兴中华而鼓呼,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不息,我们砥砺前行,永远在路上。
10、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11、端午节的诗句古诗大全如下:
12、背负洪波路,灵魂重五回。
13、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蒻。
14、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15、虽然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云烟
16、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17、离骚欲向嫦娥诉,化入民间万古存!
18、凤鼓寻江风雨紧,龙舟赶月水涛浑。
19、遥想三千载,屈公忠圣贤。
20、哀对乐,富对贫,好友对嘉宾。弹冠对结绶,白日对青春。金翡翠,玉麒麟,虎爪对龙麟。柳塘生细浪,花径起香尘。闲爱登山穿谢屐,醉思漉酒脱陶巾。雪冷霜严,倚槛松筠同傲岁;日迟风暖,满园花柳各争春。
二、端午诗词小学
1、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2、苍天洒泪,黑水忆将军。
3、尧对舜,夏对殷,蔡惠对刘蕡。山明对水秀,五典对三坟。唐李杜,晋机云,事父对忠君。雨晴鸠唤妇,霜冷雁呼群。酒量洪深周仆射,诗才俊逸鲍参军。鸟翼长随,凤兮洵众离长;狐威不假,虎也真百兽尊。
4、端午节的时候,已经接近夏天的中间了,白天的时间渐渐变长了。盐和梅己经在鼎里增添味道,美酒也在杯中倾倒。这是古人就留下的习俗,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靠着栏杆方知木槿长得茂盛,对着水才发觉芦草真的很芳香。天下百姓生活幸福长久,各位大臣共保国家昌盛。大家对国家的忠贞如果能始终如这种美德一定也会在后世子孙中传扬。
5、译文年少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不想跟从效仿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俗,只希望饮一杯蒲酒,共话天下太平。鬓边的白发一天天增加,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在岁月面前无论是圣贤还是愚人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6、悼将军,官兵同祭,素花万束寄哀思。
7、情寄端午(下平十一尤)
8、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
9、铅云低矮鸟难啾,连日檐前瀑布流。
10、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风雨
11、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12、门前悬艾草,渡口赛龙舟。
13、犹对尚,侈对悭,雾髻对烟鬟。莺啼对鹊噪,独鹤对双鹇。黄牛峡,金马山,结草对衔环。昆山惟玉集,合浦有珠还。阮籍旧能为眼白,老莱新爱着衣斑。栖迟避世人,草衣木食;窈窕倾城女,云鬓花颜。
14、龙舟竞渡的习俗,最早见于两汉的文献记载,是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盛行的一项活动。后来随着各地文化的交流融合,这种习俗才慢慢传到长江上游和北方各地。
15、端午,是中国传统节日,源于古人对自然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传说,端午那日,有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央,因此《易经》中有“飞龙在天”的说法。为拜祭龙祖,人们举办了各种各样与龙有关的活动。诸如,拜祭龙图腾、扒龙舟等活动,可以说,端午是龙的节日,而龙舟竞渡也就成了端午必不可少的一项庆祝活动。
16、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参与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不满河面。你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只祈愿能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17、独写昌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18、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19、步秀祥(曾任原115师坦克团政委)敬挽
20、译文:我刚刚从莲城踏青回来,只在家置备了菖蒲、竹叶青酒,我觉得这样就可以过端午了。
三、端午诗词
1、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2、(卓成作于2022年5月30日)
3、菖蒲艾叶起青氤,雨洗端阳秀色新。
4、留得青山图再起,人无气量莫为官。
5、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6、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7、唐代诗人张说在《岳州观竞渡》中写道:
8、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乙卯重五诗(宋)陆游
9、此意凭谁向说。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10、薛邑交朋友,魏齐作相师。
11、艾草又飘香,犹怀屈子殇,
12、传统端阳包粽子,龙舟竞渡载诗人。
13、汩罗江畔水长流,五月晴和景更悠。
14、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15、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16、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17、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18、端午节的诗歌:五月五划龙舟,寂寞烦恼都飘走;朋友相聚品美酒,幸福生活无烦忧;趋吉避凶挂菖蒲,平安相伴人生路;粽子飘香甜蜜藏,裹紧幸福喜洋洋,端午快乐又吉祥,好运吉运自天降!
19、请给每条江水喂一口雄黄
20、五彩丝绳呈瑞气,艾香弥漫忆忠良。
四、端午诗词绘画作品
1、一自灵均蹈汨罗,端阳岁岁唱悲歌。
2、往日能够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三湘相隔的比较远。和端午(宋)张耒
3、国破身死现在还能有什么呢?唉!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宋)吴文英
4、翻译:端午节的时候,已经接近夏天的中间了,白天的时间渐渐变长了。
5、龙舟节至竞吟诗,吊屈千秋众一词。
6、午日处州禁竞渡(明•汤显祖)
7、端阳重午年年度,祭祀千秋。惆怅心头,怀古依然热血流。
8、中国共产党凝聚了全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9、译文: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灵符)斜挂在耳下的黑色发髻上。与朝云同过端午节,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10、除了龙舟竞渡,挂艾草和菖蒲也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之一。菖蒲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自带香气,能够开窍提神。而且,菖蒲形似利剑,俗称“水剑”,寓意“斩千邪”,因此人们常常将其悬挂门前。艾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草药,人们将其视为“辟邪”之物,还有产妇用其煮水洗澡或熏蒸。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11、关于端午节的经典诗词: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12、译文:国破身死现在还能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13、艾草插门求自在,杜鹃啼血述相牵。
14、粽子飘香欲祭谁,龙舟落影屈原知。
15、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译文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
16、精魂化羽悲天问,咏罢离骚泪满襟。
17、户户棕鲜伴艾香,花红柳绿醉雄黄。
18、节时米酒兑雄黄,拒虎驱狼闯壑崗。
19、双五话端阳,家家飘粽香。
20、只因你承载着天下的百姓心
五、端午诗词朗诵
1、试墨分香忆径斜,孤樽剩买旧怀沙。
2、端午节,是夏日里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太多的文人墨客为它不惜翰墨,太多的诗词歌赋因它经久传唱。端午节,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殷殷期望,也寄托了人们的一份真挚的爱国之情。
3、五月初头昏欲睡,离情索索绕端阳。
4、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5、身无正气难驱鬼,酒有雄黄易断魂。
6、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7、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8、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9、译文:端午节的时候,已经接近夏天的中间了,白天的时间渐渐变长了。盐和梅己经在鼎里增添味道,美酒也在杯中倾倒。这是古人就留下的习俗,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靠着栏杆方知木槿长得茂盛,对着水才发觉芦草真的很芳香。天下百姓生活幸福长久,各位大臣共保国家昌盛。大家对国家的忠贞如果能始终如这种美德一定也会在后世子孙中传扬。
10、离骚桔颂昆仑雪,论语琴吟楚汉霜。
11、一束束艾叶释放着恒久的馨香
12、年少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
13、一去留名千古传,每逢时节祭屈原。大夫志愿无能报,民众情怀有感言。
14、诗经的眼里出西施,果真不假。轻盈而婉转,腼腆而羞涩。这便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个美好的时空里,潇潇洒洒的君子哥,彬彬有礼的向他心仪的美女,诉说着他的衷肠。画面是那样的真实,场景是那样的婉约。淑女的羞赧,嫣然,跃然纸上。何其美,何其贤。这一文静,贤淑的诗坛。被一石激起千层浪,我欲澎湃,我欲倒海翻江。离骚的问世,天惊人叹!原来,诗之可呼,诗之可喊,诗之可抨时弊。拳拳赤子之心,山呼海啸,波涌滔天,排山倒海。
15、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16、盛唐时代,人们生活相对稳定,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在节日娱乐方面自然也是达到了一个顶峰。尤其是端午竞渡,在那个时期尤为鼎盛。而且一直延续到今天,龙舟竞渡也是南方很多地区端午必不可少的节目。
17、杨柳青青飞舞燕,红旗猎猎往来舟。
18、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译文在端午节这天,围在岸上的人们,惊怕地观看着群龙在水上嬉戏,不知道原来这是装饰成龙形的小船,船上彩旗猎猎作响震纪空中翻飞,敲响的锣鼓喧闹,清清的水流。从古到今屈原的冤魂不散,楚国的风俗至今仍存。闲暇的日子正适合在江亭喝酒聚会,诵读《离骚》,哪觉得其中的忧愁。摸鱼儿·午日雨眺纳兰性德〔清代〕
19、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20、五月节那天每户门框上悬挂艾和菖蒲的传说是:福建某地有人被官府定为株连九族问斩之罪,皇宫派出杀手时嘱咐:“除门前挂有树青(带叶树枝)的不杀外,其余的斩光杀绝。”由于挂树青的人在其街头街尾都挂上一棵树青。杀手看见挂有树青就未进入这条街了。树青保了全街人的平安。后来,为纪念这个死里逃生的吉祥日,每年的这天都在门前挂上平安树青,后有人迁居外地传入始兴。后来人们把树青改用生菖蒲和艾,挂后用来泡水洗澡可散风除湿辟邪恶,更为平安。因为这个日子与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沉的日子相近,则同时在农历五月初五纪念。上午挂青迎吉祥,丢粽子入江送水怪及划龙船驱赶水怪,午时喷撒雄黄酒驱除虫蚁毒物,晚上加菜庆平安。。
六、端午诗词
1、英魂遥祭托端午,橘颂离骚代代传。
2、翻译: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3、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出自元代贝琼的《己酉端午》
4、白发垂到了肩膀一尺之长,已经在异乡过了三十五个端阳了。
5、屈原报国投江死,伍子胥魂看楚郊。
6、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7、屈子离骚诵九章,怀沙赋就汨罗亡。
8、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9、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10、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11、寻父曹娥沉汉水,防妖药酒醉神蛟。
12、创作背景:公元1095年(宋哲宗绍圣二年)端午,这时苏东坡被贬惠州已经两年了,在端午节这个团聚的日子里,想到自己的家人,于是作此词送给她。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
13、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14、伴随不屈的灵魂远行踏浪
15、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16、重午兴怀妙理,一生仰慕先贤。衷情为国爱无边,自有丹心奉献。
17、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18、邪对正,假对真,獬豸对麒麟。韩卢对苏雁,陆橘对庄椿。韩五鬼,李三人,北魏对西秦。蝉鸣哀暮夏,莺啭怨残春。野烧焰腾红烁烁,溪流波皱碧粼粼。行无踪,居无庐,颂成酒德;动有时,藏有节,论著钱神。
19、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20、译文: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参与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布满河面。你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只祈愿能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1、我们划着龙船,我们听着乐鼓,我们吃着粽子,享受在无限幸福的国度里。岁月静好,安居乐业。
2、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3、依然在华夏大地上愈烧愈旺
4、但愿天君施恻隐,南薰明月入乡楼。
5、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6、端午民俗吟(上平十三元)
7、更喜神州多正气,节逢端午祭忠良。
8、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9、幸有离骚在,芳名亘古传。
10、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11、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参与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布满河面。
12、为一个人设一个节日,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历史上,从没有这么宏大过。全中国人民都来纪念他,他的名字深入人心,他的精神鼓舞着全中国人民奋斗不息。伟大,自在人心。
13、欧阳修诗中提到端午包角粽,正是浴兰时节。而苏东坡在记录欢度端午节的情景时,也着重描写了侍妾朝云,穿着碧绿的衫裙,忙碌地准备着端午所需物品,薄汗微透青衫,正好沐浴兰汤,洗去一身疲惫,只留余香袅袅。这一日,大家都忙着沐芳浴兰,女子们洗去的胭脂香粉,都布满了整个河面。
14、若知天问事?答复在今章
15、别样“你好,新年快乐!”
16、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17、谁家儿女共,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
18、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