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全诗原文(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

2024-04-08 07:08:36 59 0

一、少小离家老大回全诗

1、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2、大中午的来游贺秘监祠,连管理员都觉得稀奇,吃着盒饭总瞅我们。同样稀奇的还有,可能是因为游人太少,第二进院落的房门紧闭,里面的千秋楼、怀贺亭只能隔着窗户瞄上两眼,并无惊喜。

3、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殁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

4、“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要把“笑”和“何处”着重强调。“笑”字将调值夸张延长,并赋予动作感,这样可以诱使听众透过笑的表面去理解那隐藏在背后的愁思。

5、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属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为“吴中四士”之一。作品大多散佚,现存诗二十首,多祭神乐章与应制诗,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

6、白话文释义: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7、其中,在这些著名朋友中,怎么排都少不了李白。

8、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9、不是,回乡偶书是写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10、弃置千金轻不顾,踟蹰五马谢相逢。

11、帐宿伊川右,钲传晋苑东。饔人藉蕡实,乐正理丝桐。

12、“乡音无改”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

13、通过共读,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

14、shào xiǎo lí jiā lǎo dà huí

15、(轻·听)2020再见,2021你好

16、桃李从来露井傍,成蹊结影矜艳阳。

17、之所以来绍兴,不仅仅因为贺知章,还因为它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一站。1200多年前的大唐,包括今绍兴、宁波、台州在内的2万多平方公里的浙东一代可谓是大唐诗人的“旅游集散地”,来来去去,进进出出。

18、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19、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20、一个多年客居他乡的游子回到了故土,离家时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归来已变成华发稀疏的耄耋老人。几十年的岁月就在“少小”与“老大”之间倏忽而过,真是分分秒秒催人老,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不由得让人伤感唏嘘。

二、少小离家老大回全诗原文

1、全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你还记得吗?那年在长安,您第一次见到我,就说我是仙人下凡。您是什么人物啊?竟如此高看我这一介布衣,您知道当时我有多紧张吗?您喜欢喝酒,非要请我一起,还慷慨地解下金龟交换。贺老啊,这些事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仿佛那场宴席还没散场。您看啊,您门前的镜湖水还是那样清澈,那荷花开得多好啊,如果能与您再次举杯对饮,该多好啊!我多么希望这一切都是梦,梦醒后还能和您一起把酒言欢啊!

3、《回乡偶书二首》其一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很多人都没想到,2019年的春天会来得那么晚,看着窗外连绵不断的寒雨,烟雨江南的诗意全变成了唉声叹气的失意。

5、徒言南国容华晚,遂叹西家飘落远。

6、全诗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作者为贺知章,诗名是《回乡偶书》

7、(今绍兴劳动路上的贺秘监祠)

8、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9、山源夜雨度仙家,朝发东园桃李花。桃花红兮李花白,

10、跨过连接大门和正厅的小桥,一尊贺知章的塑像饱经风霜地立着,身后的照壁上刻有毛体的《回乡偶书其一》的诗歌,搭配很风趣。

11、回乡偶书作者:贺知章(唐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2、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13、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4、在长安,经过贺知章的卖力推介,李白这个名字的曝光率和话题率越来越高,终于还是传进了皇帝的耳中。天宝元年(742年),42岁的李白应召进宫,供奉翰林,成为玄宗身边的大红人。

15、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善谈笑,好饮酒,又风流潇洒,为时人所倾慕。当看到李白的诗文,即赞为“谪仙人也”,后成为忘年之交,并把李白引荐给唐玄宗为官。贺晚年放荡不羁,自称“四明狂客”,又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常与李白、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谓“醉八仙”。

16、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17、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18、这是一首游子久居异乡重返故里的感怀诗,抒发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游子回乡的情状,后两句写诗人回乡后的感慨。自己离家久了,人老了,虽然乡音未改,但是头发已经花白,家长的孩子还把自己当成了客人。平淡的叙述中透出的是喜悦和无奈。

19、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

20、整首诗清新洒脱,写了镜湖的美景,也赞美了贺知章的书法。但李白没想到的是,刚送走贺知章不久,这位老朋友便撒手西去了。

三、少小离家老大回全诗作者

1、胄出天弧上,谋成帝幄中。诏旂分夏物,专土锡唐弓。

2、“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后半句是乡音无改鬓毛衰。

3、只有眼前这进占地1500平方米的贺秘监祠,仿佛还能诉说贺知章的过往。

4、风很大,湖水铁青,泛起波浪。远远的一艘黑色的沙船呜呜地驶向东北方,沙船消失不远处,一叶扁舟漂在水上,两个人坐在船头,打理着手中的活。湖面拐角处,一人多高的枯黄的芦苇随风倾斜,一棵被削去了“脑袋”的松树凛凛地立着,倒是多了几分诗意。

5、遣戍征周牒,恢边重汉功。选车命元宰,授律取文雄。

6、衰:疏落,减少。鬓毛衰:指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减少,疏落。

7、我这里所存的是作家出版社古典珍藏版《唐诗宋词鉴赏》最新版。该书第10页载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鬓毛衰一作: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9、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在自然朴素的语言中蕴藏着一片真挚深厚的感情。读之如饮醇醪,入口很淡,而后劲无穷。

10、4首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词,情浓粽飘香,端午节安康

11、笑问:笑着询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12、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13、两意既已尽,碧山吾白头。

14、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很年轻就离开家乡。

15、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这两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充满生活情趣。

16、会稽再也没有贺老了,这杯该向谁举?

17、世上再也没有贺老了,这酒该与谁喝?

18、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在不知不觉之中把读者引入了诗的意境。像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19、(贺知章草书《孝经》局部)

20、小时候我离开了家乡,到老年才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而鬓发却已斑白。孩子们看见我却没有人认识我,笑着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四、少小离家老大回全诗诗意

1、“今之会稽,昔之关中”,这片土地同样孕育了深厚的文化积淀。这里是任公子“蹲乎会稽,投竿东海”钓巨鳌寓言的发生地。这里是魏晋之风大放异彩,王、谢、桓、庾等士族大家“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舞台,有王羲之“兰亭修禊”,有谢安石“东山高卧”。这里还流传着刘阮天台采药遇仙子的传说,有大道士司马承祯隐居天台30年的真实故事,仙源道踪,扑朔迷离。这里还有国清寺、大佛寺古刹高耸,天台宗在此初创,波若学于此炽盛,俨然佛国香城。

2、文献记载,贺知章宅在“会稽县东北三里八十步”,当年贺知章回老家,玄宗“诏赐镜湖(即鉴湖)剡川一曲”,给他做放生池。“一曲”也就是交叉拐弯处,说明当年的鉴湖大到能和东面的剡川(今曹娥江)相接,再结合贺知章门前有鉴湖,足见鉴湖之宽阔。

3、当然,李白也不弱。“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简单来说就是,他少年天才,勤奋用功,读了万卷书。遍览祖国大好河山,行了万里路。一路上,仗义疏财,结交了许多名流和文艺界人士。

4、“乡音无改”与“叠毛衰”之间要有内在语“但是”之类的词联系起来,表现出~种转折的意味。“儿童相见不相识”,语速加快,吐字轻盈,表现出儿童的天真烂漫、纯真心地。

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i)。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6、三叹承汤鼎,千欢接舜壶。微躯不可答,空欲咏依蒲。

7、胄出天弧上,谋成帝幄中。

8、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9、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10、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

11、喜欢就会放肆,但爱是克制。李白终究是爱贺知章的,所以即使是忘年交、至交,依然克制着对他的喜爱。和李白不一样,老百姓对贺知章的喜欢,就放肆多了。

12、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仅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

13、(轻·听)经典诵读指导|《新年作》

14、(轻·听)我们老了,我在来生等你

15、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6、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17、神皋类观赏,帝里如悬镜。缭绕八川浮,岧峣双阙映。

18、(轻·听)经典诵读指导|《送元二使安西》

19、泉疑横琴膝,花黏漉酒巾。杯中不觉老,林下更逢春。

20、钅及镂银盘盛蛤蜊,镜湖莼菜乱如丝。

五、少小离家老大回全诗

1、这个时节,柳树没有万条垂下的绿丝绦,正如这个时代,贺秘监祠少有访客一样。

2、写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3、枯朽沾皇泽,翾飞舞帝梧。迹同游汗漫,荣是出泥涂。

4、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5、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6、苑中珍木元自奇,黄金作叶白银枝。

7、⑷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8、出处: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

9、1273年过去了,贺知章的故宅到底在何处?李白知道,因为那是他当年挥泪祭奠老友的地方。而我们,却早已追寻不到那“故宅”的所在,即使春风吹了一年又一年,荷花开了一季又一季。

10、“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1、和很多名人纪念馆一样,贺秘监祠第一进房子里绕墙一周,挂满了介绍贺知章生平事迹、诗歌作品及著名朋友的牌子。

12、自昔秦奢汉穷武,后庭万馀宫百数。旗回五丈殿千门,

13、车过曹娥江,转常台高速,转绍诸高速,出收费站往右一拐,便看到一大片写有“东鉴湖水陶堰”字样的水域。于是,当下便熄火停车,沿着新修的橡胶步道奔向了水边。

14、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过八十。

15、天宝五载(746年),李白因思念故人,决定南下会稽,寻访至交贺知章。半路得知贺知章早已去世的消息,李白写下了这首《重忆一首》。

16、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17、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⑹。

18、“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出自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古诗作品《回乡偶书》,其全诗文如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9、全诗前两句看似非常平淡,后两句却峰回路转,别有意境。整首诗虽表达的悲伤之情,却借助儿童欢乐的场面反衬;虽写的是自己的遭遇,却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虽体现了趣味的生活情趣,却依旧无法消除诗人久别故乡,反主为客的伤感。

20、桃花红兮李花白,照灼城隅复南陌。

六、少小离家老大回全诗

1、荒憬尽怀忠,梯航已自通。九攻虽不战,五月尚持戎。

2、“少小离家老大回”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全诗如下:

3、(轻·听)从明天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4、(轻·听)致英雄——脚下的土地再小,也属于中国

5、千年万年不凋落,还将桃李更相宜。

6、饔人藉蕡实,乐正理丝桐。

7、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8、常顺称厚载,流谦通变盈。

9、晓色遍昭阳,晴云卷建章。华滋的皪丹青树,

10、(轻·听)经典诗词诵读指导|《江上渔者》

11、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2、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13、恭闻咏方叔,千载舞皇风。

14、史上最惊才绝艳的诗人,一句诗便照耀千古,值得品读!

15、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善谈笑,好饮酒,又风流潇洒,人格魅力十足。像他这种当大官又平易近人,有真才实学又不装,善于谈笑又不油腻的人,即使放到现在也是众人尊敬和学习的榜样。

16、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17、家乡的口音没有变化,自己的鬓角却变白了。这句承接了上一句,主要写出了自己已经步入老年,身体以及家乡的状态,用“乡音”的不变映衬着变白的“鬓毛”,表达了“我还记得故乡,故乡还记得我么?”之情,从而也为后两句,儿童对诗人的问题做了铺垫。

18、岐陌涵馀雨,离川照晚虹。恭闻咏方叔,千载舞皇风。

19、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20、(轻·听)经典诗词诵读指导|《马诗》

1、《回乡偶书》是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

2、儿童的提问出乎自然,合情合理,诗人听来却颇为诧异,异中有可笑,可笑中有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无奈。诗歌在此处戛然而止,在这里,能够看到率真的童趣,更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澜。一生多少起伏曲折,多少世事沧桑,都付与小孩子天真烂漫的一问中,确实是意味深长。

3、进入正门,一个乱石堆沿的池塘占据了整个院子,池塘周边为贺知章诗歌碑刻走廊。池水是死水,透着深绿,两棵柳树分据池塘东西。久雨遇骄阳,垂下来的柳枝终于抽了牙,泛着鹅黄,让人自然地想到贺知章那首著名的儿童必读诗歌《咏柳》。

4、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5、“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自画像,现在转成了很有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儿童们见了诗人并不认识,还问他从哪里来,对于儿童来说,只是小小的一个问题,在诗人那里却是重重的一击,让他感慨万千。自己的衰老,由主人变成客人的反差都是他心里悲伤的源头。这看似有问无答,而弦外之音却还在空中回荡,悲哀至极,久久不绝。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