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140句合集)

2024-04-01 10:35:46 59 0

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 坚持正义,去除邪恶。用正义去培养浩然正气而不用邪恶去侵害它,就可以使浩然正气充满天地之间无所不在。

2、译文:(公孙丑问说):“请问先生在哪方面擅长?”

3、师:对,整齐的样子。“怡然”呢?

4、生:因为这句话说得就是住在天下最宽广的房屋,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天下最宽广的道路,这就是浩然之气,从各个方面都是天下最大的。

5、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在人性方面,因袭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人性本善。(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孟子观点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不过他提出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商品经济的今天,都具有积极意义。

6、公孙丑:历尽艰辛不改气节,难得!

7、浩然之气,中国战国时孟子的用语。指人们在道德意识的支配下所产生的一种无所畏惧的心理状态。《孟子·公孙丑上》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气和道德意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果缺乏道德意识,或者因做了于心有愧的事而损害了道德意识,立刻会感到气馁。培养浩然之气的过程也就是加强道德意识的过程。这种气是通过长期道德实践的积累从内心自然产生的,不是凭偶然几次合乎道德的行为勉强袭取的。只要培养得法,这种气就会变得伟大而刚强,并且四处扩散,上下流行,充塞于天地之间。这个用语充分体现了孟子强调道德作用的思想以及他的学说中具有的神秘主义因素。

8、孟子,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9、定价:00元(全两册)

10、用个很短的话说了一个很生动的故事,然后孟子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天下不想着帮助苗成长的人是很少的。“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认为去帮助苗成长没有什么用处,而放弃不干的人,就相当于是种地不锄草的人。“助之长者,揠苗者也”,违背规律像宋人一样去帮助成长,那就是拔苗助长的人。“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这种拔苗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害了它。

11、孟子说:“这不难,告子先于我做到了不动心。”

12、生:生于忧患和死于安乐,只有充满了危机意识,才可以在天地间生存,才可以和天地共存。

13、(37)遁辞:躲闪的言辞。

14、(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5、(15)子襄:曾参弟子。

16、生:“至刚至大,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17、生:我认为的浩然之气很简单,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这些事情可大可小,就比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处于危难之时,我们可以挺身而出。在生活中,我们作为学生,就应该好好学习,有一个很好的将来,不辜负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他人,这就是我认为的浩然之气。

18、培养浩然之气,要与仁义之心和道德修养结合起来,不培养仁义道德,浩然之气就会衰竭。

19、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0、原文: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言吾善者,不足为喜;道吾恶者,不足为怒”见明•冯梦龙《警世通言•蒋淑真刎颈鸳鸯会》。这几句大意是:说我好,赞美我的,不值得让我高兴;说我不好,批评我的,也不值得为此发怒。为人应含蓄、深沉,不能喜怒形于色,“闻谤而怒者,谗之囫也;见誉而喜者,佞之媒也”。更应认识到,言吾美者,未必是关心我,爱护我;道吾恶者,未必是忌妒我,陷害我。所以不能听到赞美便沾沾自喜,听到批评就大动肝火。可以此二句说明人应具有的修养。

2、师:的确是,浩然之气,可大,可小。

3、不动心。本章公孙丑首先提出了“不动心”的问题。不动心即内心不被人世的穷达祸福、沉浮变化所扰动,达到一种波澜不惊、宠辱皆忘的精神境界。这里的“心”是指经验心,而不是孟子别处所讲的道德本心。凡成就伟大事业者,都要做到“不动心”。孔子回顾自己的生命历程,说“四十而不惑”,“不惑”也就是不动心。孔子“四十不惑”,孟子“四十不动心”,至圣、亚圣的生命历程是相近的。孟子虽认为自己“四十不动心”,但又承认告子先于自己做到了不动心。在这里伏下一笔,暗示不动心实际有两种,一种是告子的不动心,一种是自己的不动心。但没有马上对两种不动心展开论述,而是将其留在了后面。

4、师:勿正勿忘,勿助长也。对应了第三章中的哪些语句呢?“勿助长也”是什么意思?我们参照注释。

5、(8)挞(tà):用鞭子或棍子抽打。

6、人与人之间连结的频道一旦打开,其显现的功效将远超独自一个人时,但为什么我们总是无法处于与他人顺利连结、活力十足的状态呢?每个人欲望模式的差异,造成孤独状态的分离,共鸣谈何容易!如今信息社会信息的狂轰乱炸,让本来更应该能更少阻力与他人连结的孩子都早早的包裹起来「孩子本应该更真实,更能感受到肉眼看不到的感受」。

7、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养勇。公孙丑接着问不动心的方法,孟子认为就是要培养勇气,用精神的力量战胜外部的干扰。于是讲了北宫黝、孟施舍和曾子三种不同培养勇气的方法:北宫黝养勇的方法是在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面前都要做到无所畏惧;孟施舍养勇的方法则不同,他只需培养“无惧”之心,有了这种“无惧”之心,在每一件事上、每一个人面前自然也就无所畏惧。北宫黝、孟施舍虽有所不同,但他们所养皆“血气之勇”,而非“道义之勇”;是小勇,而非大勇。曾子的养勇方法则不同,他是将勇气建立在道义、是非之上,自认理亏,即使对乡巴佬也不仗势欺人;如果理直,面对千军万马也勇往直前。这才是真正的大勇,是“道义之勇”,是孟子所肯定的勇。

9、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10、(20)壹:专注,专一。

11、人类若是无法感受到存在于周遭的人或物之间的连结性,就无法健康的活下去,抑郁孤独直至自残。反之,即便是最无精打采的人,一旦体验到与其他人的共鸣,就会充满活力。故而,我们经验里的“元气不足”的状态,正是指得周遭世界的连结状况不佳,而“活力十足”,则是与周遭世界连结良好。适才看诊,脉诊得气虚,患者自嘲说,归根结底一个字,qiong,没钱气虚,有钱气盛!虽是开玩笑,但正好说明了与世界连结的状态「孟子的经验是只要仁义道德足备,就会有浩然之气,而现实经验却指向只要钱多,就有浩然之气的感受,不同时代的时代性」。当然,脉诊得到的身体气虚与“浩然之气”还是有些差异,但与世界的连结状况却完全一致的(气虚则身体动力不足,与外界的连结状况不可能优良)。

12、生:气者何也?万物之生存也,道义之根本也,大刚若细,气直养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13、师:为什么会是这句呢?

14、就会充满天地四方之间。这种气,必须与义与道相配合;没有义与道,它就会软弱无力了。这种气

15、曰:“有。北宫黝(5)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7);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8)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10)诸侯,恶声至,必反之。

16、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基础上,提出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17、//学典小拓展:孟子师徒游学小记

18、“气”这个字在传统医学/文化里极其复杂,孟子自己也很难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难言也”,于是根本就没有解释到底什么是“浩然之气”,只是说有正义、仁义、道德的话就会从心底里生发出来一种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是“浩然之气”。传统医学里的“气”,也是极其复杂,宗气、营气、卫气、五脏之气等等概念,指向并不纯粹,好在我们脉诊可以直接把握到某几种状态,可以直言“气虚”、“气滞”、“气实”,并且用相应的方案处置后(补气、行气、泄气),身体会发生直捷的变化,症状改善之余,脉诊也会相应改变。虽然对于“气”这个概念依然说不清道不明,但能有效指导临床,我们只能继续这么用。

19、师:孟子在论辩中善于运用排比句式,早在2300年前,他以此来增强论辩的语势。如今,我们再写作中也要学会运用这样的句式。什么是至大,什么至刚,什么是塞于天地之间,这可以摸到呢?这样语句读起来都很抽象,大到底有多大?刚到底有多刚?塞于天地,这都是怎样的概念?请同学们从第二章和第三章中找到与“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对应的语句。

20、“气”的概念注定是复杂的,只有凭借感受或者脉诊才能真切感知。读书读到“我们在某个瞬间实际感受到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植物,甚至是人与物品之间的些许连结性、连续性与渗透性,我认为这种相互共鸣的作用、或相互影响的概念是万物‘存在’的根本,是谓‘气’”,突然发现,这种解释途径,正是孟子说不清道不明的“浩然之气”感受的最佳解释途径(孟子的仁义道德说是特定时代局限性的解释)。

三、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翻译

1、孟子说“养吾浩然之气”,显然他的经验体验出“浩然之气”需要养,在孟子的时代,养“浩然之气”的途径是仁义道德的优越感累积会加厚与社会的连结性,现代社会的“浩然之气”的培养,除了经济实力支撑起与社会良好的连结性,也可以通过放下自我(宗教修炼是一种途径)去实现与社会更好的连结。

2、生:“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生:我的浩然之气就是有一颗恒心,坚持不懈,坚持奋斗自己的梦想,坚守自己的初心,坚持自己的目标。

4、生:我认为“刚”的意思是“刚强”,表现出一个人的坚定、坚持以及有毅力。

5、强势的自我,阻碍气的沟通,当自我的主观色调比较淡泊时,气的沟通才会增强,这是为什么宗教修行的人在逐步打开自我的同时,会出现很多异于常人感受的原因。

6、师:气该如何灌溉呢?如何养呢?请大家从第一章中寻找答案。

7、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者,……也,表判断)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者,……也,表判断)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定语后置。应为“宋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之)人”)行有不慊于心。(介词结构后置。应为“行有于心不慊”)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结构后置。应为“舜于畎亩之中发”)

8、公孙丑说:我大胆地问一下先生,您有什么擅长?这一问,还是针对“不动心”来的。在不动心这个方面,您讲了告子,您讲了您对告子的态度,也就是讲了他的不动心,那么您在不动心这个方面有什么长处呢?

9、①恶(wū)乎长:宾语前置,擅长什么。

10、“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11、公孙丑又问:“请问什么是浩然之气?”

12、读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可以塑造高尚的人格,也可以说是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13、当然,脉诊得到的身体气虚与“浩然之气”还是有些差异,但与世界的连结状况却完全一致的(气虚则身体动力不足,与外界的连结状况不可能优良)。

14、(解释): 浩:盛大、刚直的样子;气:指精神。指浩大刚正的精神。

15、(14)守约:得其要领,抓住关键。

16、孟子说:“告子说:‘语言上没有得到,不要求助于心;心上没有得到,不要求助于气。’心上没有得到,不要求助于气,这是可以的;语言上没有得到,不要求助于心,这是不可以的。志,是气的统帅;气,则充实于身体。志到了哪里,气也随之到了那里。所以说:‘要把握住志,不要滥用气。’”

17、师:我们始终围绕“浩”,“浩”在说文解字中为“浇也”,浇是一个动词,有灌溉之意,浩气似乎可以理解为灌溉气,灌溉和第一章中的哪个字意思相似呢?

18、生:我觉得浩然之气可以用《傅雷家书》中的一句话,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还有一句话就是“恶言不出口,苟语不留耳”。

19、师:同学们发现,“浩”与什么有关呢?

20、师:还有一句:土地平旷——

四、我善养吾浩然之气ppt

1、生活在战国时代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称为“亚圣”。面对当时列国相争、兵革不休、生灵涂炭的局面,孟子强调道德修养的必要性,认为每个人都用道德标准要求自身、追求较高的精神境界,是停止战争、获得幸福的重要途径。

2、(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3、师:如果把几位同学的发言的仿写的句子,放在一起,就构成了排比句,排比句有什么特点?

4、师:大家一起仔细阅读文本,在第二章、第三章中有没有这样的句式?我们一起来齐读。

5、(同学们思考并仿写,师巡回指导)

6、曰:“是不难,告子(4)先我不动心。”

7、孟子说:我的长处就是“我知言”。也就是说,我善于分析、理解、评判别人的言论、别人的学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是指水盛大流行之貌,那种浩浩荡荡的样子,但是这里是用来形容一种气;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8、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孟子认为,一个人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也好,威胁也好,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也就是孟子曾经说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

9、生:我认为的浩然之气就是杨绛先生所说,也是引用一位英国作家的话语,我与谁都不争,和谁争都不屑。以我的性格与他相反,所以我认为,他能做到这个方面,就是我心中认为的浩然之气。

10、生:气者何也?大河百浪淘沙,高河滴石穿,润于天地而万物生。

11、公孙丑问:“不动心有什么方法吗?”

12、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13、师:讲的非常好,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也正是大丈夫应该具有的品格。

14、师:只有正确地做事,做的才是正确的事。第一个金句出现了,也请大家记住。

15、生:气者何也?如海面之浩瀚无垠,如洪水之势不可挡,如水域与气流涵养天地。

16、浩然之气是一种大勇,不是鲁莽无知、毫无原则,也不是一心求胜、不问是非,而是刚毅果敢、临危不惧的凛然正气。在孟子眼中,能做到这种大勇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景春曾经问过孟子:像公孙衍、张仪这样的纵横家,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们一发脾气,连诸侯都害怕;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事。

17、“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指的是我善于培养我拥有的浩然之气。其出自《孟子》,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孟子认为这种气,极端浩大有力量,所以就应该用坦荡的胸怀去培养它滋养它而不加以伤害。

18、生:我感觉说得有些不太对。

19、(21)蹶:颠仆,跌倒。趋:疾行,奔跑。

20、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途径与方法有:

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翻译

1、(34)陷:过失,缺陷。

2、(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3、虽然对于“气”这个概念依然说不清道不明,但能有效指导临床,我们只能继续这么用。

4、(6)不肤桡(náo):赵岐注:“人刺其肌肤,不为桡却。”桡,屈从。

5、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22)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23);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26)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27);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28)之者,芒芒然(29)归,谓其人曰:‘今日病(30)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6、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您擅长哪一方面呢?”

7、公孙丑问孟子说:“请问老师您擅长什么?”

8、浩然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为来获取它的。

9、生(多数回答):浩然。

10、师:向善的门,通向阳光。同学们,下课!

11、师:堵水是揠苗,疏水就是育苗,关系理顺了,育苗实际就是养气,养浩然之气,养浩然之气也就是养心,养心也就是养仁与义。

12、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①乎长?”

13、生:我一些补充,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是人;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是理;走天下最宽广的道路,是义。

14、师:孟子的论辩长于譬喻,譬喻就是比喻,打比方,在我们的三段选文中,揠苗助长,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些都是孟子式的譬喻,说理非常透析,可谓化抽象为具体,同样,在2300年前,孟子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我们在议论文中更要汲取这样的营养。

15、句话的意思是,我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我善于培养我拥有的浩然之气。出自:《孟子》,孟子认为浩然正气这种气,极端浩大有力量,所以就应该用坦荡的胸怀去培养它滋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原文: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浩然之气”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一种刚正宏大的精神,这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创造的一个词语,是一个富有创新思维的哲学概念。它对二千多年来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的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6、(35)邪辞:邪僻的言辞。

17、生:我认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指的是在忧患中可以生存,在安乐中可以死亡。前面所说的“浩然之气”,以塞天地之间,忧患和安乐是天地之间常有的事情,塞于天地之间就是在天地中充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时在天地之间。

18、师:开阔,敞亮。那么“俨然”呢?

19、(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20、生:因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养”的对象。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师:我查阅了《说文解字》等工具书,请同学们齐读。

2、指的是我善于培养我拥有的浩然之气。其出自《孟子》,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孟子认为这种气,极端浩大有力量,所以就应该用坦荡的胸怀去培养它滋养它而不加以伤害。

3、(31)诐(bì)辞:偏颇的言辞。诐,偏颇,不正。

4、师:同学们把老师所说的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又进一步升华拓展。

5、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6、对于浩然之气,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意思是,浩然之气至为广大、无比刚健,倘若能妥善地培养,可以充塞于天地之间。培养浩然之气,就是要树立一种勇敢无畏的凛然正气。

7、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基础上,提出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在人性方面,因袭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人性本善。

8、师: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9、公孙丑问:“既然说‘志到了哪里,气也随之到了那里’,又说‘要把握住志,不要滥用气’,这是为什么呢?”

10、(13)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11、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2、师:什么是至大?什么是至刚?什么是塞于天地之间?这都是可看,可摸的。

13、(33)淫辞:夸张、过分的言辞。

14、师:当然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明确的浩然之气。老师理解的浩然之气是什么?就是一路向善。前进的路上,时刻回问自己,心灵的深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5、“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18)焉。故曰:‘持其志,无暴(19)其气。’”

16、“气”这个字在传统医学/文化里极其复杂,孟子自己也很难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难言也”,于是根本就没有解释到底什么是“浩然之气”,只是说有正义、仁义、道德的话就会从心底里生发出来一种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是“浩然之气”。

17、“浩然之气不依行而立,不恃立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这就如同孟子的思想,一直浸润着现代人的灵魂。刘老师带领学生,用现代人的视角审视浩然之气,走向美好和希望。

18、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何谓知

19、因此一定要在心中有集义这件事而不要停止,心中不要忘记。

20、生:因为这是一个人具有的品质,是塞于天地之间。

1、(29)芒芒然:赵岐认为是“罢倦之貌”,朱熹认为是“无知之貌”,焦循认为是匆忙貌。

2、(16)缩:朱熹《集注》:“缩,直也。《檀弓》曰:‘古者冠缩缝,今也衡缝。’又曰:‘棺束缩二衡三。’”“缩缝”即竖直之缝,可与“衡(横)缝”对应。捆绑棺木的绳索“缩二衡三”,亦即两竖三横。杨伯峻说:“《檀弓》以‘缩’‘衡’对言,为‘横直’之‘直’;此则为‘曲直’之‘直’,义得相通。”(见《孟子译注》,第69页)

3、生:我所理解的浩然之气,就是直面人生,直面差距的勇气,何为直面人生,就如同陶渊明所说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平和与从容,还有就是赵州禅师的弟子曾问他:“四山相逼时如何?”他回答:“无出迹。”何为四山?就是生老病死。他的意思就是在生老病死面前,要平和地接受,不需要逃避。我认为这就是直面人生的勇气,何为直面差距?我认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世界上因为有差距才变得多彩,我们不需要觉得世界很不公平,要有一种从容和自我欣赏。

4、下面是拔苗助长的故事。宋国人忧虑他的苗不长,而“揠之”。揠,即拔。拔苗的人“芒芒然归”。这个“茫茫然”,有的把它理解成是很疲倦的样子,有的把它解释成是一种无知之貌,我觉得这里应该理解成无知之貌。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傻乎乎的样子回来了,还觉得好像做了一件好事情。回来后对着家人说:“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这个“病”是疲倦的样子,意思是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那个庄稼长了。“其子趋而往视之”,这个“趋”就是奔跑。他儿子赶快跑去看了一下,发现苗已经枯槁了,死了。

5、生:“富贵不能赢,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公孙丑问:“什么叫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辞呢?”

7、孟子说:“志专一时能鼓动气,气专一时也能扰动志。那些跌倒和奔跑的人,都是由于气,反过来扰动了他们的心。”

8、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为来获取它的。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不能心安理得的地方,则浩然之气就会衰竭。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什么是义,是因为把义看成是心外之物。一定要在心中有集义这件事而不要停止,心中不要忘记,不要用外力(违背规律地)帮助它成长。不要像宋人那样。

9、敢问夫子恶乎(长):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

10、(36)离:背离,偏离。

11、孟子觉得大丈夫应该行天下正道,而这些纵横家不择手段、没有原则底线,“焉得为大丈夫”!接着,孟子提出了自己对大丈夫的标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2、《孟子》——儒家经典之由战国时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也有说为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为研究孟子学说的主要材料。

13、出自—春秋战国孟子《孟子》。

14、浩然之气。”公孙丑又问道:“请问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说:“难以说清楚的呀。它作为一种气,最广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去伤害它,它

15、师:看来大家都是在老师的“威吓”下进行反馈的,(同学们笑)有哪位同学可以进行另一种解读?

16、(25)非义袭而取之也:不是外在的义侵袭心而取得的。此句中的“义”指外在、客观之义。

17、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基础上,提出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18、师:课堂之初的问题,题目为什么是浩然之气?我们已经循序渐进地解读。直养无害,配义以道,这是养气的方法,在第二章中对应的是哪一句?

19、师:第三句“塞于天地之间”对应的是哪一句呢?

20、生:这句话涵盖了生与死,生和死会给人一种异样的感觉,以塞天地之间,把人生都包括了,也包括了很多事,也就包括了天下事。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