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的下一句〔这是一首替农民呼吁的反抗〕

2024-03-29 10:52:32 59 0

一、春种一粒粟的下一句

1、这是一首替农民呼吁的反抗诗。作者从现实生活的斗争中,摄取典型事件,通过讽喻的形式,加以生动的刻划,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和压迫人民的不合理现象。这首诗,一二两句,写出农父勤勤恳恳,早出晚归的辛勤劳动和“垄亩丰盈”给全家带来的欢喜。这是单纯叙事,全由正面写起。三四两句,发出议论,用一“属”字,写出“禾黍”的归属,又用一“抛”字,写出农父一件极为普通的“运锄耕斸”之事,把封建社会官府和庄园盘剥、压迫农民的惨状,作了深刻的揭露。

2、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下一句是不尽长江滚滚来是著名诗人杜甫的名著登高全诗为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收起

4、雅有所谓,不虚为文。予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盖十二而已。”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又写了五十首,并改名《新乐府》。可见李绅创作的《新题乐府》对他们的影响。所谓“不虚为文”,不也就含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意思吗?可惜的是李绅写的《新乐府》二十首今已不传,不过,他早年所写的《悯农二首》(一称《古风二首》),亦足以体现“不虚为文”的精神。

5、明明喜迎丰收,却还要面对惨淡的人生,是谁导演了这出人间的悲剧,让辛勤者苦不堪言,让无为者坐享其成,二者的天壤之别,却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公道的解释。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7、《广陵散》虽“声调绝伦”,但历来有人批评《广陵散》“最不和平”,“愤怒躁急”,有所谓“臣凌君之象”。想必嵇康当时在刑场上以此曲来抒臆积郁于胸中的不平。曾著有《声无哀乐论》的嵇康,一向主张音声来源于自然的本质,而与喜怒哀乐等主观情感无关。嵇康临刑时,神气不变。但曲为心声。不知嵇康面对大辟之刑时如何在“怫郁慷慨”处,表现出“雷霆风雨”和“戈矛纵横”的气势,从而以此曲作为对强权的最后反抗?

8、(散文)我的春天,春暖花开

9、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10、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11、一年接着一年的丰收,创造这一切的人又得到了什么?收获的粮食堆满粮仓,可为何依旧有饿死的农家人?他们用双手耕耘,用汗水浇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日忙忙碌碌,却连一顿饱饭都无从保证。

12、后来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有刺客刺杀了韩相而被暴尸街头,就怀疑是自己的弟弟聂政所为,于是聂荣立即动身到韩国去探询究竟。聂荣到达聂政的暴尸之处后,认出了自己的弟弟,大哭。聂荣对围观者说:“这是我的弟弟聂政,他受了严仲子重托来刺杀侠累。为了避免株连我,竟然自破面相。我不能连累聂政的声名啊。”然后聂荣哀恸而死。根据索隐对《史记》的注解,聂荣显然误会了聂政的意图。聂政这么做的目的是保护严仲子,而聂荣以为是为了避免连累自己。但聂荣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以列其名”,以避免聂政成为无名刺客。

13、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

14、物质的充裕改变了李绅的性情,他不再关心人民疾苦,只顾一个人花天酒地,逐渐陷入人生的享乐当中,一掷千金更是稀松平常,一顿饭的花销可达几百贯、上千贯。除此之外,他偏爱鸡舌,每餐必有一盘,每盘必耗费活鸡三百多只,宰杀的鸡堆积如山,浪费程度可见一斑。

15、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16、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17、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18、《史记·卷刺客列传第二十六》中记载,聂政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勇士。当时韩国大臣严遂(字仲子)与韩相韩傀(字侠累)产生了仇隙。严仲子花重金试图收买聂政去刺杀侠累。聂政原本为一市井“屠狗辈”,因要赡养老母,故拒绝了严仲子的厚礼。后来聂政的母亲离世,聂政在安葬母亲之后,对严仲子说自己本来是市井之徒,而严仲子作为“诸侯之卿相”,不远千里,驱车前来以重金邀请。此番礼遇,聂政自然要回报,因此他“将为知己者用”,誓死报答严仲子。严仲子说自己的仇人是韩相侠累。他一直想请刺客去刺杀侠累。但侠累是韩国国君的叔父,宗族盛多,周围防卫森严,恐不易得手。聂政随即答应了严仲子的请求。

19、这重重的一跌,就会给人产生猛烈的冲击,能让农民从大丰收到变得一无所有的只有统治阶级残酷的压迫,只有统治者赤裸裸的掠夺,只有这个黑暗的社会现实压榨着他们,剥削着他们,践踏着他们的生命。

20、聂政仗剑只身前往韩国邑都。到了邑都后韩相侠累正在府中。侠累虽然有大量侍卫层层保护,但聂政还是如探囊取物般刺杀了侠累。《史记》中只用了简略的语言描述了惊心动魄的刺杀场面,“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不止,又连杀数十人。聂政最后把剑指向了自己,割面,剜眼,剖腹。聂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有人认出自己而连累严仲子。后聂政被暴尸于市,可无人认得他。韩国国君以百金悬赏提供线索的人。

二、春种一粒粟后面一句

1、聂政刺杀侠累应该是当时非常有影响的政治事件。晋﹑楚﹑齐、卫等国的人听说此事后,赞赏聂政“士为知己者死”的无畏气概,又赞扬聂荣是烈女,一个弱女子,不惜“绝险千里”,从而使聂政得以名扬天下。同时又称赞严仲子“知人能得士”。偏偏无人对侠累的死表示惋惜和同情。

2、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3、出自唐代李绅的《悯农二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眼之所见,是农夫的忙碌和辛苦,是粒粒粮食的来之不易,一粥一饭皆来得如此艰辛,高官厚禄又能如何,心怀百姓和天下,才是为官之人最应在意的事情。

5、此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6、春种一粒粟的下一句是秋收万颗子。全诗: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释义: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7、没有这个诗句,不过《原》里面有相关诗句:千里鸿雁几时归,俯瞰原野绿思绸白云飘飘野马狂,落日余晖照红楼

8、“种”的意思是:播种、种下、种植(读音:zhòng)。“收”的意思是:收获、收割(读音:shōu)。“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二首》,原诗如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释义: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9、点击"溪山小语"免费订阅

10、唐武宗读罢全诗,为李绅体恤民情的爱民之心感染,特意召见他,“(朕)久居高堂,忘却民情,朕之过也,亏卿提醒。今朕封你尚书右仆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国安民。”

11、兴之所至的李绅继续吟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透过眼前的景象,不由联想到农夫更为悲惨的境地,是隐藏在丰收喜悦背后的苦涩和酸楚,也许都不敢妄想有朝一日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果实。

12、我们笃信“春种一粒谷,秋收万斛粮”的朴素真理,我们固守“努力了就会有收获”的坚定信念,明天属于我们,成功与我们同在!我们是在黑夜里追赶黎明的行路人,用创造的激情和对生命不息的热情,拥抱东方第一缕荣耀的曙光。

13、起初不明所以的皇上大为恼火,命他拿出证据,李逢吉便将先前李绅写下的诗作呈给皇上看,岂料结果出乎李逢吉的意料。

14、(作者)李绅(朝代)唐

15、谁能想见,曾经口口声声告诫众生要珍惜粮食的人,如今会变成挥霍无度的人,这样强烈的反差让人一时难以接受。也许是把他想象得太美好,又或者是现实本就残酷,怎能奢求一个人不忘初心。

16、出处: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一》

17、你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在看哦

18、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19、历史文献中对他的记载颇有微词,纵观他的整个人生,他是个生活奢侈且人品低劣的人,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并没有维持到最后,他的是非观在不知不觉间变了模样,早已不再是曾经那个他。

20、“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三、春种一粒粟全诗

1、《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

2、千年后重听此曲,不能不念及聂政,不能不遥想嵇康。

3、首先此诗以简洁浅显的文字,非常巧妙地把画面上的形象叙述出来。每一句诗的第三字,依次序为“山”、“水”、“花”、“鸟”。青山耸立,水流其间,鲜花盛开鸟嘻枝头,构成了一派生意盎然的、优美的整体境界。

4、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了,枝头上的鸟儿却没感到害怕。

5、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6、达官显贵得以纵享奢华,他们不必担心一日三餐,因为自然有人在为此奔波着、劳作着,他们只在乎今朝的美酒,怎会关心百姓的不易。

7、(今日心语)我们要多设想一些美好的事物,比如健康、强壮、富裕和幸福,将那些贫困、疾病、恐惧和焦虑驱赶出我们的精神世界,就像把垃圾倒在离家很远的地方一样!

8、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9、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10、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11、买凶杀人的严仲子,是整个事件的幕后主谋。无论是《史记》还是《战国策》都很中立的提到严仲子与侠累之间的矛盾冲突。例如《史记·卷八十六》里这样说,“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却”。《战国策·韩策二》提到,“韩傀相韩,严遂重于君,二人相害也。严遂政议直指,举韩傀之过。韩傀以之叱之于朝。严遂拔剑趋之,以救解。于是严遂惧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韩傀者。”可见当时两人已经水火不能相容。但孰是孰非,谁也不知。

12、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

13、求天求神,祈盼风调雨顺,这关乎着一家人的生计,甚至关乎一家老小的性命。最淳朴的愿望往往最动人,不掺杂任何虚伪,没有尔虞我诈的艰险,唯有最实在的希冀。

14、以现代人的标准来看,刺杀一国政要是非常严重的罪行,聂政也许是最凶残的恐怖主义分子之一。根据《战国策·韩策二》的记载,聂政当时还刺伤了正在侠累府中的韩国国君韩哀候。《史记·表》中提到这一事件时,仅一句,“贼杀韩相侠累”。不提聂政的名字,而简略为“贼”,明显带有贬抑刺客行为的意思。然而太史公在刺客列传里则对聂政的事迹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正面的肯定态度。另外,《战国策·唐睢不辱使命》中提到,唐睢称赞聂政是“士之怒”,气概丝毫不弱于秦王的“天子之怒”。唐睢还说:“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当时天现晴空彩虹的景象,弦外之音即是,聂政刺韩相是顺应天命。可见,聂政的行为在当时被看作是英雄义士的行径。

15、春种秋收,农民们四季忙碌。然而四海的田地都结满了果实,那些劳动者还是两手空空。强烈的对比带给了人们沉重的思考: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呢?

16、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17、这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悯农》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三十五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18、春天被冠以一切的希望,是四季之首,是轮回之初。在沉寂了一个隆冬之后,万物盼来了苏醒的时刻,春风徐徐,吹暖了人们的心田,吹绿了岸边的芳草,嫩芽悄悄钻出地面,小心翼翼地打量着似曾相识的这个世界,一切是那么陌生,又是那么熟悉。

19、诗人形象地用“种”和“收”,“一料粟”就变成了“万颗子”描绘出农民的劳动;而且全国的土地尽被开垦,毫无荒废,我们由此能够想象出一个遍地谷穗金黄、粮食堆积如山的丰收景象。而“四海无闲田”则显示了农民的勤劳和辛劳,诗歌最后一句笔锋陡转,揭示出一个残酷的实现:创造丰收的农民却被活活饿死。

20、长久身处生活底层,让他亲眼目睹了农民的艰辛与不易,对社会贫富不均的现实有了更切身的体会。正是由于多于他人的感受,才使他有了“悯农诗人”的称号,在别人歌颂大好河山的时候,他的目光正聚焦在农夫身上。

四、春种一粒粟出自哪首诗

1、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2、老屋系列人物之五:二皮哥

3、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

5、译文: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6、第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

7、完成《浪淘沙》背诵的同学有:涵、可、志、航、昤、欣、朔、辰、菲、琪、逸。望再接再厉!

8、chú hé rì dāng wǔ , hàn dī hé xià tǔ 。

9、诗人选择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刻画了一个不平等的社会所带来的矛盾,道出了百姓之声。诗文亲切感人,概括却不抽象。诗中虚实结合、相互对比、前后映衬,增强了诗的表现力。所以,这首诗虽然通俗明白,却不单调浅薄,让人常读常新。

10、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11、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1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后两句是什么?,后两句诗,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意思是普天下的农田都有农民在耕种,偏偏还是有农夫要被饿死。这是李绅的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另一首是人人皆知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皆辛苦?

13、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14、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5、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16、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17、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非常稀奇,便告诉给艾子。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特别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他见艾子笑了,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长了。”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18、“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出自唐朝李绅的《悯农二首》

19、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母子二人住在乡间,母亲卢氏亲自教以经文,望子成龙之心迫切。在李绅15岁那年,为了让他有更好的学习氛围,母亲在惠山脚下租下房屋,命他从师苦读。

20、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五、春种一粒粟后面一句是什么

1、chūn zhòng yī lì sù , qiū shōu wàn kē zǐ 。

2、在李绅自己的笔下,有着全然不同的描述。他每离开一个地方,当地百姓都会对他依依不舍。当他准备离开浙东时,当地“父老男女数万携壶觞至江津相送”;离开洛阳时,洛阳城的数万人簇拥着他的车马,尾随一路,直至白马寺;当他到浙西任职的时候,当地百姓听闻消息,早早出门迎接,拜倒一片。

3、粟:(sù):谷子。这里指代所有粮食作物。

4、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5、李绅,字公垂。他不仅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而且是写新乐府诗的最早实践者。元稹曾说过:“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

6、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⑵粟:泛指谷类。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⑸犹:仍然。

7、惊:吃惊,害怕。这里主要是受惊飞起的意思。

8、走向远方寻找最美的诗行

9、一年夏天,在仕途小有发展的李绅回到故乡亳州探亲访友,偶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正巧他准备回朝奏事路经亳州。李绅与李逢吉是同榜进士,且二人在吟诗作画上有着深厚的交情,此次久别重逢,自然要团聚一番。

10、诗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

11、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12、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13、著名诗人韩愈、贾岛、刘禹锡等人与李绅同处一个时代,无不对他嗤之以鼻,对他的所作所为尤其反感,不屑与之为伍。

14、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15、本想请李逢吉斧正,谁料他别有用意。辞别李绅后,他直接进京,为了达到自己高升的目的,不惜出卖自己的朋友。回到朝中,立即将李绅的诗作呈给皇上看,诬陷他写反诗、发私愤。

16、(散文)春种一粒粟​作者/丁会仁《九江日报》刊发了一篇九江好人的文章,是关于都昌人詹冬龙四十年初心不改做善事的报道。詹冬龙不仅是一个好人,而且时刻在播种着善良的种子。他先后获得“最美扶贫书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九江好人”等近十项荣誉称号。他说,这些荣誉是国家给予他的肯定,他一直念念不忘初心,牢记着使命,用行动证明一切。他说,“他一生中都在做一件事,就是善事,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他又说:“人在做,天在看。善心善举,善做善成!”我突然想到一首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棵子。耕耘在朝夕,得失寸心知。”是的,原诗中后两句改了,意思全变了。我觉得善良也是这样,一个人传播了善良,播下了善良的种子,他就有可能收获这个世上的万种美好。

17、这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18、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19、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句中的加点词语分别与镰刀和耧有关。耧”(lóu)是古代播种用的农具,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把扶,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这种农作工具是现代播种机的前身。镰刀:是农村收割庄稼和割草的农具,右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一般用来收割稻谷,在江南的一些农村现在还有广泛的使用。

20、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 nóng fū yóu è sǐ 。

六、春种一粒粟的下一句

1、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近代以来更作为思想教材选入了小学教科书。

2、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这句诗中,“一粒粟”和“万颗子”是重点要理解的词语,“粟”就是小米,这里指稻、麦、高梁,玉米等粮种。意思是: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3、曾经的简朴荡然无存,更何况是对粮食的珍惜,对劳动人民的怜悯,都在斗转星移间悄悄发生了改变。流水的光阴带走了他的初心,只留下叫人唏嘘感叹的劣迹。

4、成语“道听途说”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的。这一成语比喻在路上听到没有根据的言论或传闻,再去传给别人。

5、如若他能保持那一颗悲悯苍生的心,断然是个好官,定能造福一方百姓,可惜世事难料,人心总是善变。

6、出自于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原文:悯农二首(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生于唐大历七年,祖籍安徽亳州。作品流传至今的有《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收录于《全唐诗》。赏析:这首诗深刻反映了封建时期农民生活苦不堪言,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7、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8、对这种不公落笔的人,正是唐代诗人李绅。他自幼敏而好学,20岁便中了进士,可谓才学出众,皇帝赏识他的渊博学识,特意招他来做翰林学士,可见对他的器重。

9、春种一粒粟,下一句:秋收万颗子。出自《悯农》其一。《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词句注释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⑵粟:泛指谷类。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⑸犹:仍然。原文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0、唐代诗人李绅写过一首《悯农》。其中有一句:“春种一粒粟”。那么它的下一句是什么?

11、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12、shuí zhī pán zhōng cān , lì lì jiē xīn kǔ ?

13、前几日才是谷雨,所谓谷雨,取“雨生百谷”之意,从名字上就标明了它对于农事的重大意义。自谷雨到立夏的十五天之间,古人分为三段时间,每五天为一个阶段,所谓“谷雨三候”。其云:“初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简单说来,一候可见泽水生萍,二候闻布谷啼鸣,三候可见戴胜鸟在桑间跳跃。其中的布谷啼鸣就意在催促农耕。

14、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生于唐大历七年,祖籍安徽亳州。作品流传至今的有《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收录于《全唐诗》。

15、作者简介:丁会仁,博士,独立作家,高级学者,畅销书作者,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多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网》《光明网》《市场信息报》《劳动时报》《湛江日报》《作家网》和《作家》等报刊杂志。

16、犹闻小桥畔,农父话春耕。

17、《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18、2022年1月27日(402)

19、释义:春天中下一粒粟米种子,秋天就有大丰收。

20、闲田:荒废闲置不种的土地。

1、这几天的冬奥会,许多冬奥健儿是早早播下种子,现在是收获的季节。当然,冬奥会也是在播撒下一个种子,只有“春种一粒粟”,方能“秋收万颗子”。詹冬龙说:“春天,播下一粒善。冬天,收获一条龙。”我走向了后院,多年前种下的苹果树开满了鲜花,是白里透红,是红里带紫,嫩绿的树叶,粉红的花瓣。我慢慢的悟出了耕耘争朝夕的道理。这个春天里,如果多些詹冬龙一样的人,这个世界该多好。他们在平凡的日子里做着不平凡的事,他们在平凡的世界里播种下一颗善良的种子,期待生根发芽,未来带给这个世界上苹果花般的芬香和美丽。我有点点惊喜,满树的苹果花开了。我仿佛看到了满树的苹果,在秋天的时节里幸福的微笑……

2、攸县十大家族之丁氏之高枧丁怀江公祠

3、出自唐代李绅《悯农二首(其一)》,原文为:

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三十五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号“文肃”。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著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代表作为《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6、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7、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8、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三十五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9、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

10、粟:俗称小米(学名:Setariaitalica),中国古称“稷”。悯农(作者)李绅(朝代)唐译文对照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11、春天种下一颗种子,秋收时可以收获万颗子粒。四海之内并无闲置荒芜的田地,可是仍有农夫饿死。

12、《广陵散》的各曲段分别为井里(聂政故乡)、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峻迹、微行,与聂政刺杀韩相的整个过程大致相切合。

13、聂政所在的时代大约过了六百多年,西晋一位才智超绝、旷迈不群的人物,使《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响。这个人就是“竹林七贤”中最有影响力的名士――嵇康。

14、《广陵散》琴曲最早出现的年代大约为东汉后期。在东汉蔡邕的《琴操》里,这次刺杀变成了一则民间故事。在这则故事里,聂政杀的不是韩相,而是韩王。聂政也不是为严仲子而行刺,而是为父报仇。原来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由于不能及时交付而被杀。于是聂政成了遗腹子。长大后聂政在山中遇到了仙人,学会了鼓琴的绝艺。聂政还掌握了异容术,变得无人认识自己。一天聂政在闹市鼓琴,“观者成行,马牛止听”。韩王听说后立即召见了聂政,命聂政当众鼓琴。这时聂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剑,一举刺杀了韩王,为父亲报了仇。后来伏在聂政尸体上恸哭不止的不是聂荣,而是聂政的母亲。这个故事被蔡邕取名为“聂政刺韩王”。

15、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16、春为何如此美好,在于其没有夏的躁乱,没有秋的衰颓,也不似冬那般沉寂,其一切都是初生的模样,在安宁静谧中藏有茸茸的生机,正如诗中所描写的场景一般,春雨初霁,明月方升,草泽幽幽,清风拂襟,偶闻人语,正话春耕。一切规划都充满着希冀与期待,与自然节气的变化相映成趣,令人向往。东坡在《新城道中二首》中这样题到:

17、释义:春天中下一粒粟米种子,秋天就有大丰收。

18、这是农家人的悲哀,更是一个国家的悲哀。

19、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20、辛勤耕作的农家人,不懂古玩玉器的内涵,也不懂吟诗作画的乐趣,他们只知道,春天的播种会换来秋天的丰收,比起名人字画,金黄色的麦田才是最美的风景。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