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十四节气谚语
1、春分不刮地不消,春分不刮草不长。
2、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3、春霜不隔宿,隔宿就要赖.
4、立冬小雪,抓紧冬耕。
5、春分节气是个重要的节气,它具有天文学上的意义,还有气候上明显的特征。所以“春分不刮地不消”,这里的“刮”是指“刮风”而言,刮风又要企望来刮东南风。我国东南沿海是海洋的世界,又多是热带区域,海水的蒸发量极大。东南风移居到陕北,带来温暖的空气,湿润的气流,将会把这里冻土融化开来,冻土得以消化后,草木即会长生发芽,无怪民谚说:“春分不刮草不长”。
6、寒露表示地面的气温更冰凉,将要结霜了,陕北平均气温在8—10度左右,已到秋收大忙时期,“寒露谷,倒一半”就是指谷子快要收割完。秋收大忙时间,要提早动快,不然就有“糜子迟收折头,谷子迟收风磨,豆子迟收炸裂,洋芋迟收冻坏”的减产劣势。
7、再一个意思就是明明还不到播种季节,富人有意误导农民播种,让农民歉收,好去富人那借钱借粮。富人就可以坐收高利贷了。
8、冬雪是麦被,春雪是麦鬼.麦盖三场被,枕着馒头睡.
9、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秋分天晴必久旱秋分日晴,万物不生秋分有雨来年丰
10、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
11、棉怕八月连阴雨,稻怕寒露一朝霜。
12、“谷雨下秧,立夏栽”,“谷雨麦怀胎”,“明清明,暗谷雨”,“清明要明,谷雨要雨”,“谷雨到,布谷叫,前三天叫受干,后三天叫受淹”,“三月不碾场,打麦土里扬”。
13、三伏之中逢酷热,五谷田禾多不结,
14、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15、“立春”陕北人又称“打春”,或“开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首个节气,即指春天的大门被打开,天气将会慢慢地暖和起来。不过,在陕北天气要暖和起来,到了“惊蛰”之时,万物复苏,天气才转暖。“春打六九头”,为立春六九的第一天。如果是立春在五九的最后一天,为“春打五九尾”。“春打六九头”,由于农历每个节气是15天,冬至到立春间,就有小寒和大寒,三个节气的45天,与五个九的日数45天正好相同,故有“春打六九头”一说。不过,也有“春打五九尾”的一说。
16、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正割地,秋分无生田;
17、六月六秋,早收晚丢(冀)六月秋,提前冷;七月秋,推迟冷(新)立秋节日雾,长河做大路(鲁)
18、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民间谚语》
19、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
20、夏至落大雨,八月涨大水。
二、二十四节气谚语歌
1、山黄石头黑、套犛种早麦;
2、小满一枝花,芒种乱开花。
3、夏至大烂,梅雨当饭。
4、清明要雨,谷雨要淋。
5、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春分阴雨天,春季雨不歇
6、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秋分节气的谚语
7、小满前后、安瓜点豆。
8、冬季雪满天,来岁是丰年。
9、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10、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
11、头伏锄地一碗水,二伏锄地半碗水,三伏锄地碗底水。
12、知了叫、割早稻、知了飞、堆草堆;
13、立春,是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又名岁首、立春节、正月节等。干支纪元法,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立春既是岁之首亦是春季的开始。
14、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
15、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16、立春早,天气暖,立春晚,天气寒。
17、三朝迷雾发西风,若无西风雨不空.
18、陕北农人到了惊蛰时,土地解冻松软,开始了翻地活动。耕牛就不能在圈里“聚牛”,故“揭地不能歇”、“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是指惊蛰期间进行翻地耕田,使土壤里的水份不会顺着土壤毛细管上升而蒸发掉,起到保墒养水的作用。故有“春分地气通”之说。
19、铁路2018暑运启动铁路部门多举措应对
20、寒露霜降,胡豆麦子在坡上;
三、二十四节气谚语有皮干
1、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
2、寒露霜降,赶快抛上。
3、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
4、冬去春来,春节的天气变化无常,这个时候南方的气温多数已经回暖,但北方还是很冷的天气。因此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方的热空气特别容易发生冲突,形成锋面,后来发展成为气旋,这个时候,天便要下雨。在气旋过去之后,天又转晴。所以人们就常说,春天就是孩子的脸,一会哭,一会又笑的。
5、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6、霜降无霜,主来岁饥荒。
7、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
8、二十四节气的农谚,是千百年来农民生产和实践的经验总结,在那个没有农膜、没有温室大棚的年代,对农民的生产和农事的安排,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9、清明谷雨寒死虎母,寒露麦,霜降豆;
10、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
11、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
12、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
13、谷锄马耳豆锄瓣,苗未出土就锄棉。
14、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
15、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16、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17、栽树好,栽树强,又挡风沙又遮凉。雨下不死南瓜,太阳晒不死棉花。一场冬雪一场财,一场春雪一场灾。禾耘三道仓仓满,豆锄三遍粒粒圆。打好棉花营养钵,天好及时把种搁。田间开条流水沟,旱了涝了都能收。城镇变绿海,除尘少公害。要想长远富,多种果木树。一台戏得合手,不合手戏准丢。树木成林,风调雨顺。
18、“清明十天种高粱”,“雨水清明紧相连,植树季节在眼前”,“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喂个饱(上肥),瘦苗能长好”,“清明晒干柳,窝窝撑死狗”,“明清明,暗谷雨”,“清明无雨多吃面”。
19、南风冷有雨,南风烧有风。
20、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四、二十四节气谚语有哪些
1、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封了地,小雪河封严;
2、过了中秋节,一夜冷一夜。
3、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4、二十四节气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个节,到了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吕氏春秋》有明确记载:“以五日为一侯,”三侯为一气,一年分二十四气,共七十二侯。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一部历法,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它产生以黄河流域中下游,亦很适应我们陕北地区。
5、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
6、《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对“暑处”说:“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然而,有时的暑气余威还不能快速消退,秋老虎还在施威,有民谚说“秋晒如刀寡”。若是再过半个月,到了白露后,才真正凉爽起来,故有“暑退热不来”一说。
7、春种一粒籽,秋收万颗粮。
8、“雨水无水多春旱”,此为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观察和多年验证总结出的经验。雨水节气前后少降落雨水,春天多旱象征兆。陕北十年九旱区域,多为“春雨贵如油”之现象。不论是“清明无雨多吃面”还是“清明要睛,谷雨要淋”,都指降落雨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过还有谚语急呼:“清明前后落了雨,胜似秀才中了举”,这说明清明前后正是小麦返青,耕地保墒需要雨水的渴望情结。由是,一些谚语的预测有其一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困扰,不一定每一条谚语的预测达到很准确预测,只有一定的参考价质。
9、夏至一过日渐短,一天更比一天暖。
10、芒种日下雨,不是淤死泥鳅,就是烂断犁扣。
11、昨日小寒,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标志着冬季时节的正式开始,也也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来。在这里小巍老师提醒大家要注意防寒奥!
12、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二十四节气之每年公历大约为3月21日左右,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时。
13、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
14、“立春”在阳历的2月4日或5日,阴历的腊月或正月,时序不能确定。不过,在腊月打春,表示气候转暖较早,有“立春早,天气暖”一说,如到正月打春,表示气候转暖较迟,如遇到倒春寒时,天气就更寒冷了,故有“立春晚,天气寒”一说。
15、荷花开,秧正栽.菊花黄,种麦忙.
16、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
17、过一冬长一针,过一腊八长一镢把。
18、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19、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