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诗歌鉴赏答题“五读”法:〕

2024-03-02 11:55:04 59 0

一、诗歌鉴赏

1、诗歌鉴赏答题“五读”法: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2、你若要归山无论深处浅处都要去看看;要尽情地赏玩山峦沟壑的清净秀美。千万别学陶渊明笔下那个武陵人,只在桃花源暂时游了游就匆匆出山。

3、从“意象”入手。“意象”一词最早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它包括抽象的主观的“意”与具体的客观的“象”两个方面。它是“意”(诗人主观的审美思想与审美情感)与“象”(作为审美客体的现实生活的景物、事象和场景)在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中和谐交融和辨证的统一。

4、(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5、烘托、渲染(有时用“侧面描写”)

6、旮旯老师的粉丝总是可以先听为快

7、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8、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9、反问:明知故问,不做回答

10、(答案)D①本词语言多用口语,风格亲切自然,浅近直白,通俗易懂。②语言诙谐风趣,活动生动。21cnjy.com

11、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12、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13、“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

14、这首诗的曲是天津的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弟兄配的,很能唱出诗歌的灵,好多弟兄姐妹都从这首诗得到了供应。平潭县的一位姐妹告诉我说,有一次有个安徽籍的青年人到她家门口卖唱,有人刚好手中有这首诗歌,就叫他弹。他弹了一遍,又细读诗歌的词,感动得大哭起来,因为他流落他乡,卖唱为生,多年所行路,也真是倍尝人世苦楚。姐妹趁此就向他传主的福音,并带他祷告。这位卖唱人很诚恳地跟着祷告,接受了耶稣作主,得到了宝贵的救恩。

15、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

16、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17、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18、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19、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比拟,强调仿拟形,把……当做……来写)

20、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 白:清新飘逸 杜 甫:沉郁顿挫

二、诗歌鉴赏1000字

1、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昏,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

4、(3)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5、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6、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7、古诗词在结构上往往讲究“起、承、转、合”。起句就是开头的句子,其作用是总领全文,一般有渲染气氛、埋下伏笔、提示下文、奠定基调、点明题旨等方面的作用;中间的句子往往是承句,一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文铺垫和蓄势;意思发生转折的句子就是转句,它是文本的思路和作者的情路转换的明显的语言标志,通常是诗歌的关键处;结尾句就是合句,通常有总结全诗、点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8、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9、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0、它的流派,是豪放派、婉约派、花间派、南唐派、

11、有人说,从对仗的角度看,绝句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

12、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

13、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

14、裴迪《送崔九》“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借《桃花源记》中武陵人的典故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不甘久隐。杜甫《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15、想此刻空山中正掉落松子,幽居的友人一定还未安眠。

16、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17、(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

18、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19、通常情况下,单一的叙述较少,往往是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叙事与写景相结合,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20、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仰止。全诗直抒胸臆,情深词显,自然古朴,格调高雅。

三、诗歌鉴赏答题模板

1、(2019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2、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3、不一会儿初升的太阳照在抹了胭脂的脸颊上,仿佛一朵红花苏醒绽放又仿佛要化开了一般。

4、(20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5、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6、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7、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8、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9、①写了什么内容(景、人、物、事;如果是形象,要概括出特点);

10、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11、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

12、(2)意象是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些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所谓意境,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强烈的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契合交融。

13、④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14、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15、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16、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17、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8、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19、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20、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四、诗歌鉴赏摘抄

1、明确类别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等七类古诗抒发的情感是有规律可循的。

2、文章的首段与末段,段落的首句和末句,一般表达文章的主题和段落的中心思想,其它段落及句子只起补充,说明,解释或引申的作用。因此,首先要搜索目标,找出文章及段落中的主题句。了解了它们的含义,就可以顺着提供的主要线索去捕捉文章的相关信息,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

3、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4、(注)①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朝廷重用。②南楼:楼名,在武昌,二十年前词人与故人到此登楼揽胜,武昌当时是抗金前线。

5、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6、江两岸的猿在不停地啼叫着,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7、在鉴赏的时候可以从每句诗的字、词入手,找出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8、全诗寥寥二十字,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表现了温暖如春的诗情。

9、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10、虚实结合往往包含想象。

11、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12、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13、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14、考前再看真题:历年高考选择题分类检测(论述类+实用类)

15、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6、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17、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18、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19、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20、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

五、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1、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2、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3、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4、(1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赏析能力。D.“听觉”是错误的。本词词末中“听”是任凭的意思,没有听觉描写,只是从视觉上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故选D。

5、清晨告别白云之间的白帝城,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能到达。

6、诗歌内容:可以描摹边地异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表达对穷兵黩武、非正义战争的不满、批判。

7、(答案)感伤达观

8、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9、当然,这里总结的是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并非涵盖了所有的手法,如反问、比兴、象征、对偶、叠字叠词叠句、细节描写等就没有涉及。我们不妨在老师讲解或自己的复习中及时地查漏补缺。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一首诗词往往综合运用几种表现手法,鉴赏时要进行全面分析,如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有衬托,以冰雪衬托白梅之坚毅耐寒;有对比,用桃李对比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这需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灵活处理。

10、热爱自由和渴望建功立业,本来是两种不同的理想追求,然而一些杰出的盛唐文士却力图将二者统并以此与政界庸俗作风相对抗,似曾成为一种思潮。

11、献上我赞美,也倾吐我思慕。

12、题干要求“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这是针对诗歌情感设题。诗歌的情感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情感,二是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本题已经把情感告诉考生——愁,要求概括其原因,且目标是中间两联。“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乾坤迮”,国土狭窄是因国土沦丧,这是一“愁”,“病入中年”“日月遒”,“遒”,迫近,中年多病时光迫近,这是二“愁”;“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百战”,战事不断,这是三愁,“空许国”,“空”,白白地,徒然而无措,空有报国之壮志,却无法施展,这是四愁,“画角”,一般在黎明和黄昏之时吹奏,相当于出操和休息的信号,发音哀厉高亢,古代军中常用来警报昏晓、高亢动人振奋士气。听到五更的画角之声更添愁思。

13、可惜您却出师征战病死军中,尝使古今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14、(4)思想情感类错误:拔高情感(对诗歌中描写的情感故意妄加引申,添上某种光圈);或转移情感。

15、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16、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17、唱这十架路,是我唯一归途。

18、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9、李白的诗炽烈奔放,怀才不遇;杜甫的诗沉郁凝重,忧国忧民;王维的诗含蓄生动,闲适空寂;杜牧的诗含蓄绰约,借古讽今;苏轼的词雄健豪放,旷达乐观;秦观的词情真意切,伤春离愁;李清照的词婉转凄切,忧国伤时;辛弃疾的词气势雄壮,报国无门。

20、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六、诗歌鉴赏

1、|标签:高考语文资讯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2、劝君金屈卮,满酌不须辞。

3、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4、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5、⑧贬词褒用,褒词贬用,反语,反讽

6、本题主要考查诗歌意象的作用。“酒”是诗歌中重要物象(但不是抒情意象)的作用,要准确解读就必须读懂原句“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和“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这两联包含作者书法创作之前借酒壮势,趁酒浓意的心境,也包含作品完成后作者志得意满的踌躇。

7、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8、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9、外貌(肖像),语言(对话),动作(行为),心理,神态。

10、(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1、一首诗的风格可能包含互相关联的多个方面。

12、也叫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可谓“戴着镣铐的舞蹈”。

13、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依照古诗的作法来写,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束缚。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诗经》,曹操《观沧海》)、五言诗(《古诗十九首》)和七言诗(鲍照的诗)。

14、③交代了人物活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

15、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16、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 永、李清照:婉约 李煜、刘禹锡:隽永

17、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