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是什么诗(82句汇总)

2024-02-19 14:06:11 59 0

一、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

1、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2、然后,魏颢写下了《李翰林集序》,所谓李白“杨贵妃研墨”等故事,也都来自于他的《李翰林集序》,至于真实性,其实也可想而知。

3、(4)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淮南子·说山训》。《战国策·秦策》也有类似语)

4、原文: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5、比如说在开元二十二年,34岁的李白见到时任荆州长史韩朝宗,希望得到引荐的李白上去就一通马屁:

6、好吧,身高不够,气质来凑嘛。

7、我想离开这里,但却因故而去不得;本来打算暂游此地,但却滞留此地而成了久游。

8、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解释机:机会;时:时机.好的时机不可放过,失掉了不会再来.出处五代·安重荣《上石敬瑭表》:“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示例~,这正是革命力量重新振兴之时.

9、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0、(8)夫三尺童子,至无知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则怫然怒。(胡诠《上高宗封事》)

11、似乎仍有不少日本人因为“白发三千丈”这一句诗就武断地认为“中国人说话喜欢夸大其词”。为了解开这一误会,请再一起读一读这首诗(摘录)吧。

12、汉乐府里曾记载了一首民歌《陌上桑》,诗歌大意是说美女罗敷在城南采桑。路过的太守看到,觉得很漂亮,就上前问道:“宁可共载否?”

13、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

14、但从留下来的文字看,李白的气质,和仙人也没什么关系。他自述的“心雄万夫……”也是指志向远大,气势夺人。(一米有着强大的气场和表达能力,写到这里,我倒是突然想到一个人来。)

15、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出自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写自己因愁而头发变白。“愁”是全诗之眼。一二句与三四句倒装。正常的语序应是:“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经过倒装,使得形象突出鲜明。修辞上还用了夸张、设问、借喻。这两句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白发”扩大夸张,使事物的特点更明显、更突出。

16、“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17、邮箱地址:chitangzhidi@1com

18、这首诗写对镜悲白发的情景,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写得十分生动传神。

19、然后,太守灰溜溜地走了。

20、这是《秋浦歌》组诗中的第十五首诗,诗歌显然是李白晚年时游秋浦所作的,非常具有李白式的夸张艺术手法。想象力在李白身上是最不缺乏的,他总能以他独特的思维方式给读者带来全新的情感体验。

二、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是什么诗

1、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与韩荆州书》

2、我们讨论的“白发三千丈”,一丈约等于3米,那三千丈就是9000米,要说夸大的话,的确是夸大到离奇。

3、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4、你还读过哪些意境相似的诗词?欢迎在评论中给我们留言!

5、醉上山公马,寒歌甯戚牛。

6、李白当时虽不在长安,但也十分忧国忧民。升平之时,纵然个人仕途失意,但还是有希望的。眼看天下大乱,年过知命的他更加感到此生已矣。

7、(2)白发:白头发。亦指老年。

8、白发三千丈下一句:缘愁似个长。意思是: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诗句出自李白的《秋浦歌·秋浦长似秋》。

9、——驾着豪车的贵族路遇长得漂亮的打工女,很自然地就上去搭讪:“美女,一起兜个风呗?”几千年过去,这些桥段却从不曾改变。

10、暗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拓展资料译文

11、日本でもおなじみの『三国志』で知られる魏の国に代わって打ち立てられた晋の国に、謝安という宰相がいた。ある日、にわかに雪が降ってきたので、家のものを集めて、「さあ、この雪は何に例えたらよいか?みんなで言ってご覧」と問うたところ、おいの謝朗は「『塩を空中に撒くにやや擬すべし』とでも表現したら……」と答えたが、めいの謝道韞は、「それより、『柳絮の風に因りて起こる』と言った方がよっぽどいいわ」と言ったので、伯父の謝安は大いに感心し、喜んだ。それ以来、謝道韞は才女の誉れをほしいままにし、世間では女性の文才を褒めて「柳絮の才」というようになった。

12、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13、若只因这一句话就说中国人喜欢夸大其词,那么使用“汗流如瀑”“眼睛瞪得像盘子(一样圆)”这类比喻的日本人不也是一样吗。汗流得再多,也不会变成瀑布。顺便一提,在中国,前者对应的表达是“汗流浃背”,后者对应的则是“眼睛瞪得像牛眼大”。和盘子相比,牛的眼睛真不算夸张。的确,中文中常常喜欢用夸张的表达,例如气势高昂称作“气吞山河”,将色彩缤纷称作“万紫千红”,但这是一种传统,或许是受到了文学的影响。

14、秋浦的田舍老翁,为捕鱼而睡在水上的船中。

15、仙客来たり遊ぶ雲外の巓

16、桃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

17、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

18、『与122000位智慧型微友同路同行』

19、「白髪三千丈」――言うまでもなく、李白の五言絶句『秋浦歌』の中の一句である。とりわけ日本人になじみ深いこの詩の冒頭の一句が「白髪三千丈」で、いつしか、この言葉は「大げさ」を意味するものとして独り歩きするようになった。

20、所以那样的句子,绝不是说李白的外形潇洒飘逸,就好象《三生三世》里昆仑虚里的那些仙人一样。

三、白发三千丈下一句缘愁似个长

1、这些在秋浦江边树枝间跳跃的白猿,看上去如同一团团飞雪。牵引条上儿,这一幕是我们在动物园的猴山上见过的。饮弄水中月,这幅画面多像猴子捞月的故事场景啊。

2、在《新唐书》中,有一段关于李白出生的记载,“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长庚星即太白金星,所以他名白,李太白。

3、鲍勃·迪伦|徐克|村上春树|名媛与旗袍|独立书店

4、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

5、何不乘此舟直升云天去一览明月,一边看赏两岸的鲜花,一边在舱中饮酒呢?

6、讲到文学上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我想起了一个中国的故事。

7、|大唐天宝十三载,即公元754年,李白自赐金放还后离开长安已经漫游了近10年。这年秋天,54岁的李白从扬州来到安徽池州。池州有一条河叫秋浦,李白在这里写下《秋浦歌十七首》,“白发三千丈”是其十五。读十七首《秋浦歌》,如同跟随李白回到唐代,去池州那个叫“秋浦”的地方游历一番。秋浦的山水风物历历可睹,诗人的情感波澜细腻可触。|

8、白发三千丈下一句:缘愁似个长。诗句出自李白的著名诗篇《秋浦歌》。以下是《秋浦歌》全诗:秋浦歌作者:李白年代: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9、急流使得客舟飞快地行驶,山花挨着人面,散着阵阵香气。

10、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11、鸟道是高山峭岭人迹罕至之处,又有逻叉横其间。水上有鱼梁矶。水流湍急,乘舟过此,但觉山花拂面香。

12、第十一首诗,诗人选择了两块不寻常的岩石,描写它们雄奇峻峭的姿态,绘制了一幅十分壮观的画面,倾诉了诗人对秋浦山水的爱慕之情。

13、第七首诗可以说是这十七首诗的纲领,它真挚深切地抒发了诗人畅游秋浦时的心境。诗中以山简、宁戚、苏秦自况,抒发了自己抱负、境遇和不平。

14、“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15、“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16、この詩の作者は、石川丈山(1583~1672年)。三河国(静岡県)の人。徳川初期の武士出身の文人で、詩に長じていた。広島の浅野侯に仕えたこともあるが、のち洛北に詩仙堂を築いて住み、詩文を楽しんで晩年を送ったという。主な著述に、『詩仙堂志』『丈山壁書』などがある。

17、首先是水车岭。《秋浦歌》其八曰:

18、第三首诗是一首具有寓意的咏物诗。此诗正面赞美秋浦的锦驼鸟,而以山鸡作为陪衬,但对后者并无贬意。

19、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20、日子久了,愁也习惯了。李白渐渐收拾起心情,聊以出游。秋浦如果有景点的话,那会是什么呢?

四、白发 三千丈

1、而且,封建时代的文人,无论是互相贬损还是吹捧,都是非常厉害的。

2、第十四首诗,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

3、劝君千万莫要去游秋浦,那悲哀的猿声会搅碎你这位他乡游子的客心。

4、「白髪三千丈」という表現を根拠に「中国人の言うことは大げさである」と短絡的な見方をする日本人もいまだに多いようである。そうした誤解を解くために、もう一度、この詩(抜粋)を鑑賞してみよう。

5、日本では、富士山について詠じた詩歌は昔からすこぶる多いが、この詩は代表作の一つに数えられている。この詩は、上智大学教授の山田勝美博士の評価によれば、個々の表現に難点もあるが、全体として、秀麗な富士の山容が見事に歌い上げられており、特に結句の「白扇倒懸東海天」は、後世の追随を許さない名句であると称賛されている。中国の有名作家・劉白羽氏も、「倒にかかる白扇」の比喩を惜しみなく絶賛していた。

6、其实在身高上,官方记录155的郭老师比李白相差并不是太多。

7、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8、只是太守不知道的是,这罗敷并非普通采桑女,她的采桑,或许是劝人重农桑,或许也只是为了体验生活。面对太守的邀约,只见她盈盈一笑,露出左手无名指上的品味不俗的戒指——“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接着,一辆宾利驶来——“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然后,车上下来一位器宇不凡的帅哥——“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10、这里咏白发 ,竟说白发比庐山瀑布更长十倍,大胆夸张,非李白莫敢。 诗人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显然,诗人不是说白发真有三千丈长,而是说愁长;因为忧愁生白发,所以白发像有三千丈长一般。这样写,既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内在感受的真实性,

11、愁に縁って箇の似く長し

12、那么,我们还是回头看文字吧——关于李白肖像的文字。

13、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14、1964年到1978年作为《光明日报》和新华社记者在日本工作15年。

15、在山顶西望伏安,直见长江之水正滚滚东流。

16、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17、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18、白发有三千丈那么长,而心中的忧愁好像这白发一样长。

19、……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0、(5)明镜:明亮的镜子。

五、秋浦歌(白发三千丈)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唐代的一尺,约合现在的30厘米,七尺约合两米一。只是人们所谓的“七尺男儿”,用的是唐以前的标准。春秋战国开始,人们便习惯于用尺来展现人物的身高,“邹忌修八尺有余”,从周到两晋,尺的长度变化不大,约在23厘米到24厘米之间。邹忌的身高,大约在一米九左右,是个标准的高富帅,所以妻妾成群,都还竞相夸他漂亮。而“七尺”约在一米六二到一米六八之间,是那个时代男子的普通身高,所以后来,人们开始流行用“七尺”借指男人(如陆机的“昔为七尺躯”)。这和“丈夫”一词的来历比较近似,商代“尺”的长度,远低于后来的春秋战国,一尺接近于现在的十七厘米,所谓的丈夫,也就是大约一米七身高的男子。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