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阳明名言
1、事上练,于时局中立决断,方破犹豫之贼。
2、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3、王阳明名言十句(精读)
4、佳作赓续先者之为,创吾辈之有为
5、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
6、诚如《诫子书》中所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人只有懂得沉淀自我,方积得一身才华;只有荡平心中焦虑,方看得身旁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曾记彭士禄院士清水洗尘,静修才能,潜心向学,不怕独迎风波苦,将一生现身于核潜艇事业,苟利国家,终日乾乾。毕淑敏曾说:“树木不可长得太快,一年生当柴,三年五年生当桌椅,十年百年才有可能成为栋梁。”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我们也要懂得平静内心,摒弃焦虑,方得增才干,添才华,不断地靠近前方的理想。
7、正如陆九渊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则明“天理”。故王守仁强调:“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8、好玩的国学:用一颗光明澄澈的心灵,抵抗时风浇薄!功名利禄过眼云烟,唯有心灵可以抵达彼岸!
9、"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吾辈少年郎,烨烨如扶桑,要舍中得,破欲望之贼。在这充满利欲的时代,吾辈更应明辨之,莫因欲望这一繁花遮住我们的慧眼。君可见,最美校长张桂梅,不慕名利,不顾顽疾只为山区女孩圆学习梦;君可见,叶嘉莹不吝积蓄,只念诗词,转蓬万里只为易安绝学,君可见…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不要只因低大检拾六便士,而忘却天上的白月光,我们应当摒弃利欲之心,摒弃浮华之心,有"富贵不能移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与精神。“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当为我们新青年的态度与目标。
10、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你带来哪些启示?请结合自身发展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1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思之,便明之,蟹的无穴寄托正是浮躁的直接回应,我们应当坐中静,破焦虑之贼,戒骄戒躁,宁静方以致远。正如顾诵芬院士,如静水流深,在宁静与专注中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中国的航天路,振长策,击长空,强国家臂膀,他,让我们中国人站得更稳!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应当行的当今时代,我们不能随波逐流,我们应当在纷繁的现实中找到一方静土,为理想之种觅一方静土,去用心播种,细心耕耘,方得一片林荫。“我贴着地面行走,不在云端跳舞。”正如维特根斯坦的话一样,我们要祛除焦躁,守住心中的理想静土,方可收获累累硕果。
12、“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3、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4、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15、来自于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16、“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故事背景: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弟子回答:“青龙铺(今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的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周积无声的下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王阳明用他在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展现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7、“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故事背景: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18、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是说,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事虽万殊,理具于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与理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无理也就是心外无善。
19、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20、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二、王阳明名言
1、阳明先生最让人记忆犹新的一句话,是先生去世时,弟子问先生还有什么话,先生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2、清代文学家沈复有言:“人生碌碌,竟短论长,却不道枯荣有数,得失难量。”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往往被欲望所裹挟,有人在欲望中迷失自己,堕入深渊,也有人在欲望中披荆斩棘,寻求光亮。“一身报国有万死,两鬓向人无再青”。“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隐姓埋名二十八载,不染俗世纷华,以身许国报宏谋,为我国氢弹研究突破作出卓越贡献。他何尝不向往青春的自由多姿,他何曾不留恋妻子儿女在臂弯的温度,他何曾不歆羡荣誉之下闪耀的光环?然而这些,在他爱国的热忱面前都黯然失色。再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两弹元勋”邓稼先,物理界巨擘杨振宁……他们无一不凭着一腔热血,点燃信仰之火,挣脱欲望的泥淖,以理想之光照亮中国的未来。
3、译文: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不存在于我们的心外,而又一定要说穷尽天下的事理,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心中还没有足够的良知,而必须向外寻求天下众多事物的道理,用以弥补增加我们心中的良知。
4、于磨练中逐梦未来,破犹豫之贼。
5、好玩的国学:人不会在安乐窝中取得成功,千里马不会生在庭院里。
6、“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7、保持自己的志向,就如同心脏在疼痛,注意力都被这种疼痛吸引了,哪里有空闲说无意义的话和管无意义的事。
8、若知时,其心不能真切笃实,则其知便不能明觉精察,不是知之时只要明觉精察,更不要真切笃实也。
9、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10、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11、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2、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13、客衣尘土终须换,好与湖边长芰荷。
14、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
15、王守仁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在五十岁时提出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学说宗旨“致良知”:“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16、致知二字是千古圣学之秘。向在虔时终日论此。
17、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18、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9、人安有工夫说闲语,管闲事。
20、知行合致良知,事上练,心外无物!心学精华,影响了整个东亚,让人受益匪浅!
三、王阳明名言知行合一
1、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2、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3、古人为治,先养得人心平和,然后作乐。
4、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励志·立志·志向·信念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阳明诚信·拼搏·努力·老师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王阳明谦虚·生活·励志·做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励志·哲理
5、一直以来,书都没错,只是读的人错了。
6、王阳明名言四:“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7、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
8、“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9、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0、好玩的国学:心若能指挥你的情绪,心平则气和;气和则得乐!心若做情绪的奴隶,则戾气满胸,人一有戾气,则万事皆苦矣!
11、与朋友相处,彼此间应当少一点规劝指责,多一点开导鼓励,如此才是正确的。
12、笃行之,果敢中断或不可缺。
13、好玩的国学:认清自己!克制自己!成全最好的自己!
1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
15、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16、(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17、“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8、“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19、出自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同属理学的范畴,他们都坚持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只是程朱理学认为天理独立于人体之外,若想找寻天理必须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才能有所成就,故程朱理学属于哲学派别中的客观唯心主义;而陆王心学则认为天理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必须通过反省自身,摒除欲望才能达到对天理的体悟,故属哲学派别中的主观唯心主义。
20、于缄默中积淀才能,破焦虑之贼。
四、王阳明名言150句
1、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2、大批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3、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4、王守仁名言名句有:“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
5、唯有心向寰宇不踟蹰,方得乘流击汰海棠开。慎思之,鸿门宴上,项王犹豫不决,错失除刘邦良机,将天下拱手相让,落得个乌江自刎的凄惨下场。正如《夕阳之歌》中所唱,“随云霞渐散,逝去的光彩不再返......”人生短暂,又会有几次千载难逢的机遇?所以不要浪费在犹豫中。罗曼罗兰有言:“前途不属于那些犹豫不决的人,而是属于那些一旦决定,就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猛虎之犹豫,不如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跔躅,不胜驽马之安步。所以唯有破犹豫之贼,方得抓住机遇,扭转乾坤,实现理想。
6、被成功学洗脑多年的中国人应该扪心自问一下:为什么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日夜学胡雪岩仍然一贫如洗?
7、克己须要扫除廊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8、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与其为周遭大小事操碎心,倒不如专注于眼前所热爱之事。
9、心无外物,物以心生。
10、格物致知,灭除轻傲。
11、毁谤自外来的,虽圣人如何免得?人只贵于自修,若自己实实落落是个圣贤,纵然人都毁他,也说他不着。却若浮云掩日,如何损得日的光明?
12、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13、你没有看到这个花的时候,这个花和你一样并未实在地存在,你来看到这个花的时候,然后它的颜色才一时变得明白实在起来所以说树立理想(志向)是学习的动力,学习是实现理想行为。人最大的缺点莫过于骄傲自满了。
14、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5、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6、地灵则人杰,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
17、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18、其次,我们来审写作任务。任务规定了“为追求理想的你带来哪些启示”,考生必须根据王阳明的话为,围绕“追逐理想”展开写作。体现自我的思考,如何“破心中贼”,实现理想。
19、王阳明曾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身处葳蕤年华的吾辈青年,在泛海学舟之中也有此迷雾,我们应拨云见日,明晰理想,让青春年华烨烨飞扬。
20、杨绛先生曾在在百年感言中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而这般淡定,这般从容,不但为个人所需,更为时代所需。且看失聪女孩江梦南,她吹响嘹亮的号角,于于无声中突围。先飞的鸟儿志翱翔于天际,迟开的鲜花亦怒放于盛夏。她用专注与汗水,浇灌理想之花,最终圆梦清华。再看“诗词的女儿”叶嘉莹先生,世俗的纷乱没有激起她心中的涟漪,唯有诗词在她心中葳蕤生长。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她于世俗的焦虑中寻求到了心灵的归宿。我们也应该拨开心中焦虑的乌云,追寻理想的光亮。抬头看暖阳,低头见春草。
五、王阳明名言100句
1、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王阳明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求通民情,愿闻已过。——王阳明
2、哲学家王阳明曾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诚哉斯言。我们身处世俗浊流,心灵之河也难免受到污染。在追寻理想的路上,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是我们的心贼。
3、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5、王阳明名言诗句精读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6、对于朱熹的“先知后行”等分裂知与行的理论,王守仁在他学生编著的《传习录》中是这样理解的,古代的圣贤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认为这样下去会造成浮夸的风气,于是开始强调要知,更要行,而后世的人就理解为要先知而后行,这就错误的理解了圣贤的意思。
7、不能等别人为你铺好路,而是要自己去走、去犯错,最后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8、人,永远是相互的!你若善良处世,自有善心回馈,你若尊重他人,他人自会尊重你。
9、真正的随心而动,不过分执着,不局限条条框框,追求内心的真实想法,随机而动,不过分追求成功。失之不悲,得之淡然!
10、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11、“傲”与谦虚相反,与人交往不屑于与人为伍,学习上蔑视他人,似乎自己远远超乎他人,甚至圣人。所以阳明先生告诫“谦为众善之基,傲为罪恶之魁”,做人不可有傲气。
12、山有峰顶,海有彼岸。在这“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的时代,我们更应破心中三贼,实现人生理想。当我们破除焦虑,摒弃欲望,斩断犹豫,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繁忙于晨兴,藏月于归途,更有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未来。
13、明代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哲学家王阳明曾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意思是带兵打仗,剿灭山贼容易,但心中贼却时刻占据我们的心灵,与我们不停的争斗,难以破除。
14、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15、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
16、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
17、你没有看到这朵花时,这朵花和你都处于寂静无人知的状态;当你来看这朵花时,此刻这朵花的明媚就生动地展现在你的眼前。
18、“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对自己哲学思想的全面概括,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学界对四句教的理解众说纷纭,历来就有争议。
19、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20、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
六、王阳明名言
1、王阳明名言六:“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2、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3、出自语录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否定是创新的原动力,王阳明格竹苦思圣人之道的失败,而格竹之法即圣人朱熹所传。圣人的话未必全对,庸常之语也有金言。虽主要讲治学,但于人生亦大有裨益!
4、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5、出自《王阳明传习录卷上(门人薛侃录)》王阳明这里圣人的标准是要”纯乎天理“,关于这点,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说法。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古代的东西,早就落后于时代潮流了。好吧,我们换一个说法,把圣人换成人才。把标准从”纯乎天理“换成核心竞争力。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说,人才的标准是要有核心竞争力。我想这样大家就没有异议了吧。
6、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7、一言以蔽之,理学与心学的区别就是“为学”和“为道”的区别。
8、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9、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
10、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11、“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2、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13、本文收录的王守仁名言王守仁作品依照受欢迎度排序,通过这些王守仁事可以了解王守仁简介.如果您也有私藏的王守仁的名言或喜欢的王守仁的作品,欢迎发布出来与我们共享.1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守仁2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王守仁3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王守仁《传习录》
14、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
15、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6、“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17、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18、人需要有为自我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19、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质期的,只有不断地修补、革新,才能保证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转。改革固然会伤及既得利益团体,固然会出现波折动荡,但不改则必死无疑。
20、全文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取自《传习录》)
1、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知行合一。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一直以来,书都没错,只是读的人错了。
3、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
4、王阳明名言十:“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5、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
6、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