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沐猴而冠造句
1、自从他上任后,他身边那些小人不也一个个沐猴而冠,成了单位主管了吗?沐猴而冠(近义)衣冠禽兽(释义)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有识不许;他虽然穿着西装革履,不过是沐猴而冠,举止谈吐仍是粗俗不堪;今日除恶不尽,等于是养虎遗患,将带来更多的祸害。国民政府时期,汪精卫投靠日本建立伪国民政府,这等人沐猴而冠,是会被永久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2、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项羽最后还是因为自己的性格缺点被刘邦击败,最后在乌江自刎。
3、沐浴膏泽(mùyùgāozé)指身受别人的恩惠
4、造句: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
5、如沐春风(rúmùchūnfēng)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犹言和高人相处。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就像受到春风的吹拂一般。比喻沉浸在美好的环境中。形容心情愉快舒服。与对“景物”的感受无关。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
6、栉风沐雨(zhìfēngmùyǔ)栉:梳头发;沐:洗头发。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7、基本解释: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8、(近义词):衣冠禽兽、沐猴衣冠
9、沐猴而冠(mù hóu ér guàn)意思是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得意忘形;或是讥嘲为人愚鲁无知空有表面。
10、他虽然穿着西装革履,不过是沐猴而冠,举止谈吐仍是粗俗不堪。
11、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它的意思
12、沐浴膏泽(mù yù gāo zé) 指身受别人的恩惠
13、鸿门宴过了几天之后,项羽带着兵马向西进军,屠杀了整个咸阳城,他杀死了秦朝已经投降的君王子婴,还放火烧了秦国的宫殿阿房宫,大火烧了三个月都没有熄灭。不仅如此,他的军队还搜罗了整个咸阳城里面的财物珠宝和妇女,准备向东离开。有人和项羽说:“关中这个地方被山河包围,土地肥沃,你可以在这里建都称王,建立霸业。”
14、(灯谜):最新的时装表演
15、沐猴:即猕猴。冠:戴上帽子。指人目光短浅,徒有其表。典出《史记。项羽本纪》:秦末,项羽攻占了咸阳,有人建议他在咸阳建都,因那里土地肥沃、地势险要。项羽见宫室已残破不堪,自己又回乡心切,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就像穿了锦绣衣服在夜里行走,别人看不见。那人听了觉得项羽成不了气候,便对人说:“人家说楚人(指项羽)不过是沐猴而冠,果然是这样。”项羽知道后,烹煮了那个人。韦君宜《洗礼》:“这晚,两个人在一起只是怒骂这些想当官想疯了的‘头头’们,那一个个馋样子简直是沐猴而冠。”。
16、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17、那看不起项羽也就更容易理解了
18、项羽的谋臣韩生这个时候建议项羽
19、于是看着被烧毁的皇宫说
20、顾无馨香美,叨沐清风吹。
二、沐猴而冠造句
1、(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面兽心的人
2、出处:(汉)曹操《薤露行》
3、比喻虚有其表,得意忘形;或是讥嘲为人愚鲁无知空有表面。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4、沐猕,猕猴冠,带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威得人.
5、读音:(mùhóuérguàn)
6、秦王朝灭亡后,项羽见宫室残破没落,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中,自己又占着优势,于是就自傲自大,想回家乡炫耀此时的身世。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人升官或发财以后,如果不回故乡夸耀一番,就如同穿了一身绫罗绸缎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没有人会知道这个人此时的大富大贵。楚汉之争正处在最为关键的时候,项羽这种务虚的思想观念反映了他性情的浮躁和短见的政治眼光,对他自己和楚国的前途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有人气愤地说:“人们都说楚人沐猴而冠,真是说对了。”结果,由于项羽的自傲自骄,再加上战略失误,最终走上穷途末路,被刘邦打败。
7、《现代汉辞词典》第五版:沐猴(猕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这里直接将“沐猴”解释为“猕猴”,并没有阐述原因,沐猴指猕猴。
8、造句:祝福我的宝贝,沐日浴月,一天天健康快乐成长。
9、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10、(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烹说者。
11、就是说猕猴原本就不是人
12、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13、例句:那些肥头胖脑的绅士,大肚皮的豪商,~的穿着西洋礼服,其实都是资本家的走狗。
14、重来休沐地,真作野人居。
15、寡、鲜:少。 旧指不廉洁,不知耻。现指不知羞耻。
16、解释:项王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又思念家乡想回去,就说:“富贵不回故乡,就象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别人谁知道呢?”那个劝项王的人说:“人们说楚国人象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王听见这话,把那个人扔进锅里煮死了。
17、沐猴而冠说的就是那些空有一个表面
18、它原本又是用来说什么的呢?
19、沐猴,按照《现代汉语词典》所说就是猕猴,但是在屈原的作品《渔夫》中却有一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所以有学者认为,其实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应该是“猴子学人一样把头发洗干净了然后把帽子戴上”。
20、出处:(唐)李白《赠友人三首》
三、沐猴而冠近义词
1、秦朝末年,天下纷争不断,各路豪强你争我夺。起义军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推翻暴虐的秦朝统治。但是起义军都是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调度和指挥,导致前期纷纷失败,损失惨重。而后,各路起义军商议约定:如果谁能够先打入咸阳,推翻秦朝的暴政,谁就做关中王。
2、(造句)那些穿得西装革履的人,表面上看着很绅士,其实就是一个沐猴而冠的小人,背地里专门做犯罪勾当。
3、沐猴:楚人对猕猴的称呼。猴子戴帽子装成人样。比喻某些人外表装扮得像个人物,本质却并不好。常用来讽刺依权附势、虚有其表的人。
4、(举例造句):既是不孝,所谓衣冠禽兽,要那才女又有何用。★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三回
5、如果表面上看不出来沐猴而冠是什么意思
6、《史记·卷七》:“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7、(解释):穿戴着衣帽的禽兽。指品德极坏,行为象禽兽一样卑劣的人。
8、咸阳宫殿到底是不是项羽放的火烧了
9、楚国人在当时的地位可能真的不高
10、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
11、沐猴而冠谜底是猴。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典故有推翻秦朝后,项羽进入咸阳就杀百姓及已投降的国王子婴,放火烧了阿房宫,掠夺大量金银财宝准备回江东地区。有人在背后讥讽楚国人是戴着帽子的猴子。沐猴而冠造句:不顾别人感受的行为就是沐猴而冠,无心的行为。如果你已经沐猴而冠瞭,要你能回头也是好的。他是沐猴而冠,要好好地坐在这里听一个小时的演讲,根本是不可能的。他那副德性哪像个领导人?毛毛躁躁、坐立不安,活像沐猴而冠。
12、所以,作为人不要以为穿上了衣服,戴上了帽子就是人了,若没有人的胸襟,若没有人的见识,若没有人的格局,即使黄袍加身,峨冠博带,也不过是个猴子而已。
13、(拼音代码):mheg
14、译文:又一次来到您这休假之地,真使人觉得这是庶民百姓居住的地方。
15、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16、“探讨”九鼎的大小重量的地步
17、造句:品美文若饮甘露,读雅诗如沐春风。
18、但是偏偏却要戴上人的帽子
19、(英文):behavelikeananimal
20、栉风沐雨(zhì fēng mù yǔ) 栉:梳头发;沐:洗头发。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四、沐猴而冠四字词语
1、狼子野心造句1近日,敌人在边境频繁调动军队,其狼子野心不言自明。2由这些事实可以分析出来,这几个罪犯狼子野心的确不小,咱们要尽快布下天罗地网,将其抓捕归案。3现在大多数的官员都是沐猴而冠,狼子野心。4他终于暴露了他的狼子野心。
2、很多成语背后其实都有一个历史典故
3、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4、词典上并没有“沐浴而冠”这个词语,正确应为:沐猴而冠(mùhóuérguàn)。原指猕猴性急,不能若人戴冠著带。比喻虚有其表,得意忘形。或是讥嘲为人愚鲁无知空有表面。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5、韩生私底下就说项羽这就是沐猴而冠
6、成语文化是我国一种很特殊的语言文化
7、可以理解为衣冠禽兽的意思
8、(解释):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9、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10、(用法):作主语、宾语;用于骂人
11、(出处):明·陈汝元《金莲记·构衅》:“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
12、认贼作父意思是 把仇敌当作父亲,比喻甘心卖身投靠敌人。出处:《汉衣冠》,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甘心投靠敌人。
13、mùhóuérguàn
14、沐猴而冠,沐猴:猕猴;冠:戴帽子。 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15、后来的楚国发展的那么厉害
16、(拼音)mùhóuérguàn
17、楚王最开始就只是周王室
18、国民政府时期,汪精卫投靠日本建立伪国民政府,这等人沐猴而冠,是会被永久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19、反义词:正人君子、仁人志士。
20、话说秦朝末年,项羽与刘备共同伐秦,并事先约好先攻占咸阳的得天下,由于项羽手下兵强马壮,综合实力远胜刘邦,但刘邦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先攻占了咸阳,于是有了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
五、100个成语解释并造句
1、(英文):amonkeywithahaton
2、(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3、沐猴而冠顾名思义是猴子戴了个帽子。猴子戴帽子很滑稽的事情,所以,看看大街上、市场里耍猴卖艺的,大多会给猴子戴个帽子,以取悦于围观的人,多混两个零花钱。
4、(沐猴而冠)《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5、《楚辞》的《渔夫》一文中有“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的意思为洗头,直译为“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有洁身自好、修身养德之意;其二古人以字为句,与现代以词造句大不同。
6、项羽一看现在秦朝的宫殿都被自己烧得破破烂烂了,要在这里建都恐怕是要重建了,而他这个时候又想着自己出身的老家,就更加想要东归了。于是他对这个建议持反对意见,还说了一句:“富贵了却不回到故乡,就好像是穿了锦衣华服但是在夜里行走,有什么人会知道呢?”
7、3 想参加舞会的爸爸也赶紧洗心革面沐猴而冠,换上皱巴巴的西装后“英俊”得惨不忍睹。
8、锦衣夜行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jǐn yī yè xíng,指的是夜里穿着华丽的衣服走路,比喻享有荣华富贵而没有在人前显示。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
9、沐猴而冠讽刺的是依附权势窃据一定权位的人。
10、沐猴(猕猴)戴帽子。比喻装扮得像人,实际却虚有其表。常用来讽刺依附权势窃据一定权位的人。《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冠:戴帽子。
11、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12、项羽的路线安排不是很好,所以总是和秦军正面遭遇,费尽千辛万苦还是晚来一步。所以他对刘邦极为不满,就以胡作非为来发泄心中的怨愤。项羽率领大队人马到处冲撞杀戮,又放火烧了秦宫,大火烧了几个月,把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烧成了一片焦土瓦砾。即便这样,他还觉得不够解气,又把秦朝留下的珠宝玉器洗劫一空,然后准备率领众人回到江东。
13、如沐春风(rú mù chūn fēng) 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犹言和高人相处。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就像受到春风的吹拂一般。比喻沉浸在美好的环境中。形容心情愉快舒服。 与对“景物”的感受无关。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
14、发音:guǎ lián xiǎn chǐ
15、看见窗外花红柳绿,在家温书的小李不禁心猿意马。这个人尖嘴猴腮的,给人印象很深刻。老张最近盛气凌人,可老邻居们都说他是沐猴而冠。这次事件说打不不算大,不过是上级想要杀鸡警猴罢了。
16、先指出一个错别字,沐猴而冠,写成了冰猴而冠。第一个字是沐,而不是冰。
17、韩生的原话是“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
18、楚国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
19、01他虽然穿着西装革履,不过是沐猴而冠,举止谈吐仍是粗俗不堪。02自从他上任后,他身边那些小人不也一个个沐猴而冠,成了单位主管了吗?
20、出处:(唐)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六、沐猴而冠造句
1、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2、大大小小一千多个诸侯当中
3、②他虽然穿着西装革履,不过是沐猴而冠,举止谈吐仍是粗俗不堪。
4、作者:每日成语故事。每日一读,贵在坚持,你若喜欢,欢迎支持。
5、mùhóuérguàn成语释义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猕猴装扮成人样。比喻徒有仪表或地位而无真本领;也可形容坏人装扮成好人。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感情色彩贬义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产生年代古代成语近义词衣冠禽兽成语例句那些肥头胖脑的绅士,大肚皮的豪商,沐猴而冠的穿着西洋礼服,其实都是资本家的走狗。
6、(故事):秦朝末年,刘邦、项羽、楚怀王三人约定,谁先攻入咸阳谁就做关中王。刘邦先攻进咸阳,项羽很不高兴,进城就杀百姓及已投降的国王子婴,放火烧了阿房宫,掠夺大量金银财宝准备回江东地区。有人在背后讥讽楚国人是戴着帽子的猴子。
7、抗战结束以后,国民党与共产党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本可以成立联合政府结束结束战争,拥抱和平,然蒋介石为一己之私利,置万千生灵于不顾,公然背信弃义挑起内战。结果仅仅三年的时间便被打得落花流水,跑到台湾躲了起来。
8、(歇后语):鸡披袍子狗戴帽
9、①这个卖国贼居然大谈保家卫国人人有责,其实他不过是沐猴而冠而已。
10、近义词:衣冠禽兽、道貌岸然、沐猴衣冠。
11、人们用一个非常精简的词来表示历史上的一个事件
12、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13、每天两分钟,积累丰富知识
14、沐猴而冠(mù hóu ér guàn) 沐猴:猕猴;冠:戴帽子。 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15、点击上方蓝字“魏言税语”一起分享税收带给我们的思考
16、沐猴而冠(mùhóuérguàn)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17、(拼音):mùhóuérguàn
18、那个劝项羽的人后来说:“人家说楚人是猕猴带了帽子,看来真的是这样啊。”项羽听了之后非常生气,就烹杀了那个人。
19、2 让这种不学无术的人当研究所所长,沐猴而冠,不把学术搞垮才是怪事!
20、从有沐猴而冠这个成语,到现在己有两千年左右了。两千多年的时间,如果是个瓶瓶罐罐,那也早已成价值连城的文物了,而作为一个成语虽成不了文物,但却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看到、想到、用到,这便是一个成语的价值,同时也说明成语所要描述的人和事生活中太多了。
1、他为了钱财居然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真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啊。缺乏文化素养的人,再怎么装扮都是沐猴而冠。我刚才所说的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能提出更多好的建议。开国君王常常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开国功臣,真是鸟尽弓藏啊。国家总理在我市视察是到我家参观,真是蓬荜生辉啊。
2、(举例造句):丰私家之积,此沐猴而冠尔,尚焉足道哉!★《晋书·张载传》
3、拼 音: mù hóu ér guàn
4、出自《史记.卷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原意为韩生讥讽项羽。
5、《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