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关戏曲的谚语
1、以功保戏,以戏带功,以教保演,以演促教
2、我们轩逸本着戏曲教育的包罗万象
3、大丈夫能屈能伸(韩信的典故)
4、请来阎王压判官——以大欺小
5、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
6、(净角要撑,生角要弓,旦角要松,武生取当中)
7、这条谚语意在强调戏剧人物造型的重要性。所谓“像”,就是要使扮戏后的人物造型符合一定的艺术规范,符合人物个性特征所决定的外部形象。京剧是诉诸听觉、视觉的综合艺术,角色的视觉形象是观众整体审美感受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演员有高超的演技,但其扮相与剧情规定的人物形貌脱节,势必使整个演出效果受损。譬如有的老旦演员,在化装时过分地描眉搽粉,给人年轻女性粉面桃腮之感,显然与人物的应有造型大相径庭,即属于扮戏不像之列。
8、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联盟资讯!
9、狸猫换太子——以假充真
10、亲们,喜欢的话不要忘记点点“在看”哦
11、http://music.guqu.net/xiqu/中国古曲网,里面内容很丰富,涵盖了几乎你想知道的戏曲
12、教会徒弟,饿死师父。 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无祖不立,无师不传。
13、词熟才能生巧。唱玩艺儿走味,好比熊头(皮球)冒气。该少唱,唱一句不少;该多唱,唱百句不多。唢呐要当帮架,不是跟演员打架。拉弦的跟着演员走,托腔保调是好手。弦裹音,听不真,不要音包字,不要句句跟。
14、此谚意在强调戏剧表演中唱念台词必须字音清晰。所谓字音清晰,就是要做到四声准确,吞吐有力,声母、韵母清楚,从而使台词每个字的字音都清晰可辨地传到剧场各部位的观众耳中。咬字不清、吐字不明二短句的含义相同。此谚从反面提出问题,尖锐地指出了唱念台词如字音不清,则必然极大程度地损伤表演的美感,也会严重地破坏观众的审美情绪。而要做到唱念台词字音清晰,不是一个孤立的读音问题,而是正确处理读音同唱念中的旋律与节奏的关系问题,即在唱念中不论旋律多么曲折委婉、节奏多么快速多变,都必须坚持字音的清晰度。有的演员孤立地强调唱念字音的清晰,而使唱念中的音乐美受损,则也不可取。
15、中州雅韵——戏迷之家!
16、演员不动心,观众不动情
17、关于戏曲谚语:台上分钟台下士年功吃得苦苦方人上人拳离手曲离口司马迁写作事想起谚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板凳要坐士年冷文章写句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18、扮演次要角色的演员也应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表演,切不可掉以轻心。一出戏中的各个角色有主次之分,他们对于表达主题的作用有所不同,表演上的份量与难度也有所不同。但是,对于构成全剧的整体审美效应来说,却缺一不可,因而每个角色又是互相平等,没有大小之分。在演配角时,只有拿出演主角(即所谓唱“正戏”)那样的严肃认真的态度,才能真正把戏演好。有时,在一出戏中,主角演得不吸引人,而.由于配角演员的演出态度端正,演技高明,他的表演反而更有艺术的吸引力,实际上说明任何轻视配角的观点和表现都是不正确的。
19、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唱快的,心别慌;
20、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二、有关戏曲的谚语小学
1、点击轩逸少儿艺术培训关注我们
2、三分扮相,七分眼神。
3、这是对于掌握唱腔节奏的较高要求。有板时若无板,指在演唱慢板、原板、二流水、快板等有固定节拍的板式时,在遵循节拍规定的同时,却要唱出流畅自然而不机械呆板的效果。在一段唱腔内要根据内容的需要灵活变化演唱速度,使唱腔音乐节奏与表现人物情感、语气变化的自然节奏适当地统一起来。无板时却有板,指在演唱导板、摇板、散板等无固定节拍的板式时,却能根据内容的要求和声音形式美的要求,严格掌握适当的艺术尺度,创造性地赋予唱腔应有的节奏,并不是盲目地随意地处理这些板式的节奏。
4、甩腔憋足劲儿,给个知会儿闪个神儿。
5、旦角的表演要能体现出娇柔妩媚的特点,自然就会美,不要搔首弄姿,矫揉造做,故意卖弄自己如何“美”,那样反而弓I起人们的反感。而花脸的表演虽然有时也要表现“妩媚”(比如张飞在这条口诀说明京剧不同行当的表演一方面有相通之处,如架子花脸与旦角的身段之间,小生与旦角的音色与唱法之间,武生与老生的身段之间,就不无相似点。但毕竟要出之自然,而且须把握住本行当的基本特征,而不能把相似变为雷同。架子花脸的某些表演要求采用“旦起净落”的演法,就是既吸收旦角的妩媚,又要保持净行的壮美,并使后者居于主导地位。
6、诸葛亮失街亭——用人不当
7、(好戏把人唱醉,坏戏把人唱睡)
8、老师开错了蒙,如同放火烧身
9、(记住了、保你唱得好)
10、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11、(哭易笑难,情在其间)
12、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要掌握基本功和学会若干出戏,却要下多年的功夫。京剧艺术全面的综合性、高度的技巧性,成体系的程式性和丰富的剧目,使得每个合格的京剧演员都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被培养出来,突击培养一般说是行不通的。尤其是京剧表演中某些高难技巧,虽然在舞台运用时不过是几秒的时间,但要掌握这些高难技巧却需付出几年艰苦的艺术劳动。这条戏谚含有应尊重京剧演员艺术劳动的启示意义。
13、意指京剧演员只是具备唱、念、做、打等诸方面的功夫和技术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开动脑筋钻研剧本,钻研角色,钻研艺术表现上的每个问题,才能使自己的功夫和技术得到正确的发挥。每个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不仅具有过人的艺术功力,而且在自己的表演艺术领域内无不善于思考、探求和创造。这条戏谚正是对他们成功经验的概括。而且,京剧表演具有高度程式性的特点,如果只是一味苦练基本功和掌握表演程式,似乎也可以胜任演出任务,然而这样的演员并不能塑造出真正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对于京剧演员特别强调“苦思”尤有必要,这正是使演员努力于做程式的主人,而不做程式的奴隶,使演出不落入公式化的窠臼的保证。
14、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15、华容道上放曹操——不忘旧情
16、(艺多了就傻,术多了就假)
17、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
18、不练三冬两夏,哪能学会唱、念、做、打?
19、(白须多捻,黑段多弹)
20、关老爷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三、有关戏曲的谚语有哪些
1、戏无情不动人,戏无理不服人,戏无绝不惊人.
2、2011年成为轩逸少儿艺术中心的一名学员。
3、意指一个京剧演员要演好戏,尤其是要演好表现古代生活的传统戏,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历史知识,当代生活知识和广泛的文化修养。譬如奚啸伯,为了演好《白帝城》,曾通读《三国演义》多遍;为了演好《范进中举》,则仔细研读《儒林外史》;为了弄清《空城计》中诸葛亮弹琴的指法,曾走访古琴专家,登门求教;他更从《论语》、《陋室铭》等古典散文的学习中受到启示,培养自己的台风……一个京剧演员的真正成功,离开必要的文化知识修养这些戏外功夫是无法取得的。
4、关于戏曲谚语,您还知道多少?请您留言——
5、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日不练同行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
6、眼睛是人的内心活动最灵敏的显示器,演员在表演中必须注重眼神的运用,以种种眼法基本功夸张地层露角色的内心活动,使角色的精神状态以最有效的方式得到外化。即以角色的不同心态为依据,而以不同的眼神,如注视、蔑视、斜睨、偷觑、怒目、泪眼、侧目、冷眼……等等与之相适应。由于角色的内心活动常常是复杂多变的,所以演员在用眼神做戏时也需以多种眼法互相交叉配合,用瞬息万变的方式进行表演,以充分体现“心之苗”的作用。
7、早扮(戏)三光,晚扮(戏)三慌。
8、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9、一遍功夫一遍巧,一遍拆洗一遍新。
10、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11、明清是我国地方戏曲剧种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清康熙、乾隆之际,盛行“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戏曲声腔。“南昆”,是指产生于元末的昆山腔。“北弋”,是指产生于元末的弋阳腔。“东柳”,原指山东的柳子腔,后来则是泛指唱山歌小调的声腔剧种。而“梆子”则是指明末清初“始于陕西、以梆为板”的“梆子腔”。到了清代中期,又出现了影响深远的皮黄调,皮黄调系统中的京剧则是风行全国的主要剧种。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现有戏曲剧种317种。
12、关于专业学习方面的戏曲谚语
13、名师出高徒。 艺多不压身。 三分靠教,七分靠学。 宁赠一锭金,不传一句春。(春:指行话)
14、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崇公道的念白)
15、台上一张口,便知有没有。
16、另又有“挑担的膀子,唱戏的嗓子
17、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意思是:要常练才能保持和提高,学习是要温故方能知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意思是:练武的人应该经常练,唱歌的人应该经常唱。比喻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使功夫纯熟。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意思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练。所谓百日,千日,皆为虚数,不能理解为一百天就能学会,一千日才能吹好箫,而胡琴,学起来是最难的。其实不然。只是各乐器的特点不同,难易程度大体上有些区别而已。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意思是:如果想要练成让大家都佩服的技艺,就要舍得花很多时间,吃很多苦。